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读《张履祥传》

2016年12月07日 13:34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王 立

  明末清初易代之际,士子阶层人心激荡,以身殉明、反清复明、叛明投清、隐逸耕读、学术反思……呈现了各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桐乡一邑,以晚村(吕留良)、杨园(张履祥)为代表,在天崩地坼的时代,特立独行,各有建树。而他们身后的不同结局,晚村惨遭戮尸,极为悲壮;杨园入祀孔庙,至上荣耀。越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无论是晚村,还是杨园,都成为桐乡大地上极为珍贵的人文遗产,需要后人不断去挖掘、整理与弘扬。

  张天杰是一位桐邑青年学子,当年他在岳麓山下攻读中国哲学,考虑撰写硕士论文的选题时,家乡的晚村与杨园成了他的选项,最终他“发觉杨园其人其学之平和可亲,似乎由此入门最为得宜”,从此,他开始研读张履祥的历史文献,撰写研究文章,近年来出版了《张履祥与清初学术》(浙江古籍出版社),参与编审《张履祥与浙西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与人合作《张履祥诗文选注》(浙江古籍出版社),如今又与郁震宏联袂创作了《张履祥传》。忽忽十年间,张天杰有如此收获,可见他用心之深。而《张履祥传》的合作者郁震宏,浸润国学经年,熟知历史,可谓之“珠联璧合”。

  先贤张履祥是以布衣身份入祀孔庙的,于桐乡而言,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桐邑一地的人文历史,有了明末清初的张履祥、吕留良,现代的茅盾、丰子恺,当代的木心,便足以光耀千秋,激励后学。

  张履祥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有“幼而孤苦,长历多凶”之感叹,这八个字,让人不禁顿生苍凉之感。

  生年六十有四的张履祥,差不多明清各半,生逢乱世。他五岁时受父启蒙,读《孝经》,但不幸九岁丧父,二十一岁丧母,早失双亲,乃人生至痛也。青年张履祥面对家庭变故,只得一边处馆为业,一边自学经典。而这样的境况,一直延续到他逝世为止。一妻一妾,三女两子,这样一个大家庭,依靠他处馆的束脩维系,实在是捉襟见肘的,且病且贫,难煞了这个书生。到得晚年,幸有何汝霖、吕留良等朋友、弟子相与接济照顾。他家有祖传四十亩田地,因为生活难以为继,紧要时卖地变现,所以到他晚年时家里田地只剩十分之一了。

  张履祥命运的悲怆,不仅仅在于他本人的贫病交加,还有他的子女如风中落叶般的凄凉归宿。长女为恶婿毒死那年,张履祥才四十九岁,以他的至情至性,这样的痛击如撕心裂肺。在张履祥于六十四岁病逝后不久,长子不幸去世,虽然已婚却未留子嗣,次子未娶而夭折。阅读至此,我恍惚而又伤感,为杨园先生叹息不已。

  张履祥的人生际遇,与明清鼎革的特殊时期有没有关联?我想,时代之于人的命运,一定是有深刻影响的。

  晚明时期,文人结社之风炽热,耽于诗酒,寄情风月,渐至士风日下,遍及朝野。张履祥的同里诤友颜统对此十分清醒,从不参与,还规劝张履祥切勿热衷文社,追逐虚名。年轻的张履祥一开始颇不以为然,参加过硖石萍社、崇德澄社,做了不少八股文,但是他很快退身出来,反思“广交游,谈社事”的士人现象。不过,他没有颜统那般极端地拒绝一切学术社交活动,认为“学问之道,不可无朋友,又不在多朋友。朋友不可不相见,又不必数相见,存乎实益耳。”

  张履祥的理学之路,通过问学石斋(黄道周)、师承蕺山(刘宗周)这晚明两大儒之后,得其精华,日渐精进。

  然而,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清军挥师江南,南明弘光政权立刻分崩离析。张履祥的好友祝渊殉节,老师刘宗周绝食而亡,另一个老师黄道周在南京就义。在崇祯皇帝自行了断之后,张履祥曾缟素痛悼,以尽君臣伦理之情;当师友或殉身或被杀,张履祥对于时世鼎革更有了切肤之痛。

  江山易主,成为张履祥的人生转折点,他从此隐于乡野,息交绝游,以教书、务农为本。

  作为一个前朝遗民,张履祥对明代之衰亡陷入了系统性的深刻反思,如:“礼制轻而风俗败矣,科目行而人才失矣,资格重而官方替矣,著述多而学术乱矣。”思想学术,是他作为一个学人的着力关注点。王学是强调道德修养的内在性自觉,而朱学是强调社会伦理规范的强制性约束,张履祥由王返朱,是在问学蕺山之后;尊朱辟王,则是在朝代更迭后的痛定思痛。

  张履祥潜心于程朱理学,并身体力行。从事教育,以教化人心;成立葬亲社,以整顿风俗;耕田种地,以践经济之学。这一切,他视为朱学务实的外化。由此,张履祥终其一生践履笃实,由凡入圣,成为一代大儒。

  张履祥固然是“平和可亲”的,他没有以老师刘宗周、好友祝渊等以身殉明的方式追随前朝,也没有以你死我活的行动激烈对抗新朝的到来,当然更没有应时出仕做一个“驯静奴隶”,而是选择了避世隐居、修学精进之路,既全名节,又承国学。作为浙西诸儒的代表性人物,张履祥在学术上坚决、彻底的尊朱辟王,是以另一种方式为传统文化尽忠、守灵,并且继承与发扬。

  率素履攸行,耕则良农,读则良士;

  学古训有获,勤以养德,俭以养身。

  张履祥在天命之年后撰写了这样一幅元旦春联,这既是他的自我砥砺,又是他的人生追求。

  在此以前,还没有一部叙述张履祥生平的普及读本,而两个桐乡作者悉心爬梳史料,研读考证,终成《张履祥传》,填补了这个空白,从而使读者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张履祥的人生与学术。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