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桐乡校场

2016年12月05日 15:09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撰文 徐顺堂 口述 沈卓文  

  桐乡有一条东西贯通的大马路叫“校场路”,还有一个小村坊叫校场头。据说“校场”(又称教场或演武场)即古代的练兵场,就在校场头一带。

  据《嘉庆桐乡县志》记载:“教场一所,去县治东南二里。明正德七年,山东、江西盗起,知县任洛與,督捕官李照,议买民地置立教场,随时操习以待征发。”

  桐乡校场位于南门邵家桥南二里处,在去古店桥、南日的路东与王家门村之间。桐乡校场至清朝道光年间,占地三十八亩,是武举人和武秀才习武、考试及清兵平时训练的场所。校场四周尽是面盆口粗细的香樟树,坐在树阴下,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有阵阵凉意。校场中间竖立着一根高高的旗杆,旗杆上飘扬着一面红底黄边、中间绣着一条黄龙的三角旗,远远望去煞是威严。在明正德年间建关爷亭一座,旧系旗纛庙,嘉靖年间毁于倭寇。后又在校场的北侧重建一座三开间的岳庙,庙里供奉着一尊岳飞元帅的坐像。岳飞是武举人、武秀才在习武之前必拜的菩萨。岳庙的东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是习武人休息和存放器具的地方。可惜此庙被太平军一把火烧光了,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

  武举人练武和武秀才考试的项目有:马术、刀法、枪法、搬武石、接武球、举石锁、射箭……所谓马术,就是人骑着马在校场四周的深三尺、宽五尺的马槽内飞快奔驰,武师们突然一声令下:“停!”骑马的人必须立即从马背上跳下,稳稳地站立在马槽边,做到人停马也停,动作干净利落。据说桐乡最后一位武举人名叫车宝兴(桐乡西门外车家埭人),马术最为出色,在马背上舞枪弄刀得心应手,与马槽边上的人较量,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

  搬武球就是将大约十斤重的石球,从几丈远的地方掷过来你必须接住。武石形状似北方人爱吃的窝窝头,约二百多斤重的一个石墩,搬运时手不能放在武石底部,只能靠手臂和手腕的力量,紧紧挟住武石,其难度可想而知。据说一位不知姓名的武举人因搬运武石用力过猛,当场血崩而亡。据当地老人们回忆,校场头原有两块武石,一块早已不知去向,另一块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建造蚕室时,作为墙基石被埋在房子底下了。房屋早已拆迁,仅剩的一块武石就这样被深埋在泥土里。

  校场内还有四五位武师,负责武举人、武秀才和士兵的日常教练工作。他们个个武艺出众、力大无比、各有绝招。其中的一位吴姓武师臂力过人,双手毫不费力地各提一把几十斤重的石锁,还能沿着校场跑好几圈。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位吴姓武师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有一次他与儿子一起去工地做小工,他儿子挑起一百多斤重的一担泥,没走几步扁担突然断掉了,急得一筹莫展,而这位吴姓武师毫不费劲地两手提起两筐泥就走,可见其臂力之大不减当年。

  民国初期,桐乡校场随着枪炮取代长矛和大刀而退出历史舞台。当地政府将这三十八亩校场分给了附近的农民耕种。就这样昔日威武肃然的桐乡校场一下子被夷为一片平地。岳庙的残垣断壁以及校场内的香樟树、旗杆、石锁、武球、武石……经过几番变迁早已荡然无存,就连人们头脑中仅剩的一星半点记忆,也被时间洗刷得一干二净。也难怪现在的大多数桐乡人只知“校场路”其名,而不知“清代校场”之实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