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石门镇墅丰村:江南老村落里鲜活的古文化“标本”

2016年11月18日 09:07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撰稿 张应隆

  【村庄名片】

  墅丰村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北部,全村区域面积4.92平方公里,辖区有32个村民小组,910户农户,总人口为3830人。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不仅释放出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同样也给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红利。今年,乌镇—石门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正式提上日程,石门镇江南慢生活小镇建设步伐正在不断加紧——果园路串起的梨园和猕猴桃园今后将被打造成“桃梨满天下”景区,而墅丰村的沈家墩庭院,则是桐乡着力推进庄园经济建设的“最美样板”。

  庭院经济快速发展的“桐乡样板”

  一条果园路东西向横穿过石门镇北部,一头是殷家漾村千亩梨园,一头是民丰村精品猕猴桃园,“咱们墅丰村就在果园路这条景观大道的正中间。”说起墅丰村的地理位置,该村党总支书窦国勇这样向笔者介绍。2015年年初,一个难得的机会摆到了窦国勇的面前,桐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全市建设庄园经济与古镇旅游互补的规划,墅丰村沈家墩小组有幸成了全市打造庄园经济样板的首个试点。

  “与庄园经济稍有不同,咱们村主推的庭院经济就是想让村民们自己当家作主,大到房屋外立面的改造,小到一棵树、一片草,大家都能参与意见一起做决定。”窦国勇说,这么做的原因,为的就是想要留住在沈家墩小组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农村人,“除了‘古’建筑,实际上老居民一样是一项不可多得的天然旅游资源。”然而,庭院经济毕竟是个新鲜东西,不少村民都对这项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有怨言。为了让大家接受“庭院经济”这样的新鲜事物,村里开了多次动员大会。庭院怎么改?环境怎么美化?今后如何发展?村民们又如何致富?无数次的沟通,让村民们慢慢理解发展庭院经济的好处。

  村民沈利娥曾在村里当过妇女主任,是一名老党员。在村里住了几十年,沈利娥对江南水乡的自然村落有着独特的感情。听到村里要搞庭院经济这样的“富民计划”,她第一个举手赞成。她告诉笔者,沈家墩江南水乡自然村落的原始风情保留得十分完好。“不是连总书记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吗?”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沈利娥主动和村委班子一道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从村民自己的角度,给乡亲们做工作。“改造归改造,咱们的生活方式不会改变,大家原先的日子怎么过,今后还是怎么过,只是环境会越来越好。”这是沈利娥和村委班子在走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最终,改造计划征得全村村民的同意,正式启动。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沈家墩的面貌也在一天天翻新。房屋改了统一的外立面,各家各户之间,铺上了石板路;房前屋后的菜园围起了竹编篱笆,田里种的各式蔬菜整齐划一,显得分外精致、美观;村里新建起了人工水塘,水塘里荷叶铺天盖地;另外,每家每户还分到50多株日本甜柿。窦国勇告诉笔者,今年,沈家墩屋舍、环境的美化工程算是基本完工了,但这还只是第一步。村里送给每家每户的甜柿,就是为了引导大家一起种,今后发展零售、采摘游,又能给村民们带来一笔客观的收入,这才是致富之道。

  18户“老居民”让古村落“活”了起来

  10月27日上午,墅丰村沈家墩小组的村民沈友方老人正在自家屋后侍弄着柿子树。沈友方说,沈家墩只是墅丰村的一个自然小组,原来分成沈东和沈西,住着四五十户人家,大部分人家都姓沈。不过这两年,新农村的发展,不少人家拆了旧房,搬到了新社区、搬到了城里。这个自然组越来越寂寥。“在这住了几十年,没想到到老还能见着自己家改头换面的一幕。”沈友方说,现在每逢周末,在城里上班的子孙辈都爱来家里小住几天,平添了几分喜气。

  和沈友方老人一样选择留下在沈家墩的村民共有18户40多人。从沈家墩庭院启动改造建设以来,这里的每户村民家里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咱们这碗羊肉面已经小有名气了,不少人从海宁、湖州赶来吃哩。”沈永泉收了30多年的湖羊,如今在自家楼房里开了家面店,每天能卖出去几十碗羊肉面。“村里搞旅游,首先让咱们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了。”妻子汤月芬与沈永泉一起收拾着碗筷。屋外曾经用来载羊的摩托车静静地停着,今后他们一家子不用再东奔西跑地忙碌了。

  在城市化大潮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时,农民都迫切地往城里奔;可在桐乡石门镇,却有不少城里人想往村里赶——年轻有为的海归理工男改行种起有机蔬菜;创二代不接父辈的班却执意要建蓝莓庄园……在外人看来有些新奇的举动,在石门,这股“逆流”却已经让人见怪不怪。各个村的村民说,这几年,村里大变样了,庭前屋后绿树环绕,景观错落有致。是啊,鸟语花香,水清景美,这样的乡村怎么不叫人喜欢?

  沈家墩也不例外,不光留住了老居民,让古村落重新“活”了起来,还引来了不少新“游客”。春丽桥村与墅丰村相邻,最近,村干部陈保同总是爱在附近散散步。“石门这两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陈保同感慨道,今年四月,他参加了镇里举办的田园生态行活动,两个半小时,4公里多的路程一点儿也没让他觉得腻歪。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就属墅丰村的沈家墩庭院。“城市化建设让如今的孩子们很难见到当初我们孩提时的江南农家风情。”他说,今后只要有时间就会带孩子们多来村里走走,看看江南美丽新农村的变化,感受记忆中熟悉的味道。

  古村落让人们找回“独特记忆”

  “今年家里20多桌年酒就是在文化礼堂里办的,地方宽敞,滋味不错。”70多岁的石门镇墅丰村村民邹荣坤满脸笑容地对笔者说,除了办酒席,礼堂还经常来唱戏的,逢年过节有时还有猜灯谜等活动。如今,一走进石门镇墅丰村,不仅能感受到秀丽的风景,更沉醉在村中隐隐散发出的文化气息。看书、听戏、喝茶、听讲座、讨论时事以及比拼厨艺、棋艺、球艺,在村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向往文化礼堂带来的闲情雅趣。

  “礼堂”一词,早在《后汉书·郑玄传》里就有文字记载,意为古代习礼的讲堂。在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礼堂”几经变迁,承载的是乡土社会的公共记忆。2013年以来,桐乡市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功能定位,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文化礼堂建设,积极培育礼堂文化,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农耕、蚕桑、民俗、历史名人、特色产业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展馆,形成了属于这些村子独特的集体记忆——文化礼堂成了承载乡愁、弘扬乡风的“村庄客厅”。

  墅丰村文化礼堂位于墅丰新社区内,室内面积360平方米,可容纳400人参加会议和观看演出,于2013年正式启用。活动场地包括老年活动中心、乒乓球室、阅览室、舞蹈排练室等,配有专门的乒乓球桌3个,有1000余本藏书。

  “满足村民茶余饭后的闲情雅趣只是其一,文化礼堂其实更承载着农村人的精神寄托。”石门镇党委宣传委员夏菁表示,墅丰村文化礼堂自建成3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的“七岁开蒙”礼已经成为一项传统。古人7岁开蒙,为的是教孩子“拜师行礼”,如今的开蒙礼就是让孩子们感受先人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体验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处世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除了开蒙礼,石门特有的“三跳”专场文艺演出、元宵节猜灯谜、暑期教育、排舞、电影放映等各类文体娱乐活动,重阳敬老等传统文化礼仪……无论举办石门活动,总能看到墅丰村文化礼堂里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渐渐地,这些古今结合、传承文明的特色活动,让文化礼堂成了墅丰村村民们的精神家园。

  “除了人文节日,墅丰村其实还有更多文化因素有待发掘。”窦国勇介绍,江南水乡本就因“小桥流水人家”而闻名。这是因为江南古镇多河多桥,且建造年代悠久。许多甚至是明清时代建造的古桥。

  在墅丰村也有不少古桥饱经沧桑幸运地留存了下来,其中不少依然在使用之中。多姿多彩的石桥连接着一个个水上村镇,桥作为水陆交通联系的纽带,不仅是重要的交通设施,更是江南水乡的景观要素。窦国勇说,现在村里已经有了发掘规划古桥文化的意向,今后,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写照,也将成为墅丰村的一张鲜明名片。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