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沈曾植行书联欣赏

“备魏取晋”继往开来

2016年11月14日 09:11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高逸仙

  清沈曾植行书七言联

  立轴纸本133×33厘米

  君艺编号73

  联文:书史外可无长物;汉魏中各有大家。赞臣仁兄属书,寐叟。

  钤印:“海日楼”白文方印,“曾经钱君匋珍护”朱文长方印。

  知道沈曾植的名字是在数年前,记得那次民盟活动安排在嘉兴一幢清末老宅内,宅子门口有“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沈曾植故居”字样。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巽斋,晚号寐叟。乃清末民初之硕学通儒。八岁时家道衰落,从小跟随母亲诵读唐诗,其读书之志,未尝一日有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又为一代书法大家,王蘧常、于右任、马一浮等皆受其影响。

  当时,为自己孤陋寡闻,居然不知这位乡贤大儒而脸红。开始关注其人其事。得知其墓地在嘉兴王店沈家祖茔时,好似与这位大家又近了些,因为笔者母亲家的村子即归属于现在的王店乡。能近距离赏读沈曾植的书法真迹是在进入君匋艺术院之后。院藏有三件沈氏作品,一行二草。读其书法,每每觉得醇厚而深奥,今分享其中一件,以飨同好。

  这件行书联“书史外可无长物;汉魏中各有大家”,为沈曾植晚年精品。对联虽是行书,然转折多用方笔,有章草意,有魏碑法,书写自然,不事雕琢。顺锋入笔,顺势收笔,舒展空灵,又古意盎然。

  此处“书”指《汉书》,“史”指《史记》,“书史”涵盖千载,体例丰富,包罗万象,影响深远。古人做学问,治《汉书》、《史记》,皆有专攻。如果有此做根基,则研习其他,可得正途。古人还有“删除晋语唐风”之说,“晋语唐风”中有清高、颓废、虚华的成分,当然不如汉魏的崇高、正大、风骨了。所以删除“晋语唐风”,就可直追汉魏,立志高远了。此处强调的只是一种立场。当然,这也是沈曾植的立场。

  沈曾植提倡“法古为贵”,并指出“笔精政而参钟、索、虞、柳拟焉将不论”。而看他的书法确是由“二爨”,魏晋简牍,张芝、钟繇、索靖而来。王国维有诗赞:“古意备张索,近势杂倪黄。”是说沈氏书法除了有张芝、索靖的古意外,还有倪元璐、黄道周的体势。沈曾植借用他们高古而跃动之气势,再参合汉魏碑版中,隶书苍茫浑厚的笔意,使自己的入笔古拗内敛,体势生动自然,追寻并契合钟繇、索靖的魏晋风骨。于是有了其晚年“……多用方笔翻转,飞腾跌宕,有帖意,有碑法,有篆笔,有隶势,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沙孟海语)

  对联结体开阔,字内空间多与字外空间相连属,从整体布局看,上款“赞臣仁兄属书”显得略大。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一书中,笔者查到“赞臣”为清末画家王秉襄的字号。王秉襄,江苏常州人,汤润之弟子。善花卉、蔬果。笔者曾见王秉襄1906年画小写意芙蓉一件,笔墨精到,设色雅致,有南田风韵。从时间上推算,这副对联的受赠人“赞臣”很有可能就是王秉襄。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