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打送包子迎新客

2016年11月09日 15:37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徐玲芬

  谚语云:“三角包子望外孙,三升糯米七升粳。”

  在江南农村,这样的顺口溜,谁都可以说上一大串。每一串顺口溜,都是世间趣事,人生学问。“三角包子望外孙”,为新客人做打送包子,便是乡间种种趣事之一。

  近亲家的小孩第一次上门来做客,乡下称“头埭客人”,这是何等的喜事。为小客人做一篮子打送包子,还有染红的鸡蛋、甘蔗,甘蔗上还系两根红绵绸,礼节朴素而隆重,寄托了欢喜、吉利、顺经,种种的祈求与盼望。

  邀请头埭小客人,就像请新娘子吃蹄子酒一般郑重其事。日子是老早就定下的良辰吉日,客人上门的前一两天,主人家要做许多准备,淘米、加工、和粉、做包子,准备打送之礼、菜蔬酒水,如过节似的忙碌。

  做包子当然是最重要一环。全家人围拢在厅屋里,搬了凳子坐在竹匾的四周,一边闲谈,一边做包子,话题总离不了那小客人,兴味盎然,极具团队合作之精神。

  每回亲历做包子的过程,我便想到“团队”这个词。和米粉、搓圆子、点寿字,各个环节,分工协作。小孩子通常不太会做,大孩子传帮带,手把手地教,每个人都成了熟练工。随意拿起一块柔软的米粉团子,搓圆压扁,再捏成一个碗的形状,再挟一筷子豆沙馅放进“碗”里,然后把碗口收拢,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条绞丝花纹的脊梁,打上一个红色的印子,再在包子底下按上一颗红枣,三角包子便做成了。白的、青的,一圈圈陈列在大匾里,喜气洋洋。

  小孩子天生喜欢捣蛋,惹麻烦,“越帮越忙”的事情常有。包子还没做好,就要吃了。还总把米粉乱七八糟地捏一起,按自己的方式与认知,捏出小白兔、小狗、小猫来,大人们拿他没办法,只能笑呵呵地打趣一番。天下世界,其乐融融。世俗的热闹,历久弥新。

  在我记忆当中,做打送包子是常有的事。吃过夜饭,母亲摇纱,父亲做蒸架。一边忙活计,一边闲聊。母亲说,金家浜她姑爷爷家的孙子今年过清明要来做头埭客人,大家桥他姑姑家的孙女,也要来,起码要做两担包子呢。

  父亲回应:“要么明天去加工米粉吧。”

  隔一天,一个春意浓浓的日子,全家人便围坐在竹匾的周围做包子,等待小客人来,也兴味盎然。

  如今乡下,做打送包子这种风俗还在,但礼节简化多了。有的做包子嫌麻烦,索性到店里去买现成,或者图省便,用红纸包折个几十元的包子钱给小客人,更有干脆买了蛋糕主客两家吃一顿,热闹一番就罢。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今天,以往繁琐礼节,反而也越来越简单。

  原本这些礼节,也许更多的只是一种表达。当你不再为吃穿而愁的时候,一些东西,人们已经不再稀奇,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了。而在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年月里,造一些礼节出来,造一些气氛出来,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快乐一下,也是一种条达洒脱。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物质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精神体现。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