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魂兮归乡——怀昌均先生

2016年10月26日 08:41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叶瑜荪

  认识昌均先生前,我在听毛乐庐先生忆述往事时常常会听到沈昌均大名。原来昌均先生与桐乡毛家很熟。乐庐先生大弟毛树清与昌均先生是嘉兴秀州中学同学,而且都是学生会的骨干,一个是主席,一个是秘书长。每年暑假,树清又请昌均去毛家做家庭教师,辅导他的几个弟弟学习英语等课程。

  一九八三年,桐乡电大聘请昌均先生为文科辅导教师,做了我们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辅导老师,我才真正认识了昌均先生。

  昌均先生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故乡情结。他对乌镇,他对桐乡,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深爱。这份乡情贯穿了他的一生。

  抗战之初,刚从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毕业的昌均先生,按理他已拥有了在外地发展的资本。但他却想尽办法回到故乡,投入到家乡的神圣抗战之中。他深感家乡教育落后,立志要在家乡创办一所中学。抗战结束,他创办了桐乡简师,为家乡培养了一大批小学教师。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家乡对昌均先生却并不全是慈母般的关爱。他曾蒙冤被捕,判刑入狱。但他恋乡的情结始终未变,仍无怨无悔地深爱着故乡。正如有人所说。故乡就是生我养我的母亲,母亲再穷再丑也无法割舍内心情感的牵绊!

  一九九二年,孤身住在教工之家的昌均先生年已七十八岁。工作生活在武汉的子女,为尽赡养之责,力劝他去武汉居住。他虽去了鄂中,但心中怀恋的仍是故乡。我找出四封当年他从武昌写给我的信,重读一过,深为昌均先生的乡愁和乡情所感染,兹敬录于下。

  一

  瑜荪弟:

  五一劳动节抵达武汉,住长女钟明家,转忽将近匝月。乘天气还不太热,抓紧游览二三级景点。已去过宝通禅寺、长春观、首义门、磨山以及中山首义、紫阳湖等公园。单枪匹马独往独来,一日出游三日休息,毫不吃力。武汉炎热名不虚传。底楼苦蚊扰,午眠极重要。初来乍到,不能定心读书,日唯披览报刊或收看电视而已。

  生活方面虽有照顾,而饮食起居多有不惯。浓油赤酱,爱吃厚味,老年人大忌。虽说小辈迁就,力求清淡,总觉于心不安。前妻钟氏住在邻栋,每日过我小叙,衰颓憔悴已成老妪。自道年逾古稀为日无多……

  广州老同学已三次来信相催,决意十月初冬再往岭南过冬。兜个大三角重返浙北当在春暖花开之际。一方麻雀只吃一方食,减少烦恼准可延年益寿。吃好吃孬关系不大,然否?

  《桐乡文艺》如有新刊,便寄一册,至所感盼。匆匆作书不尽所怀,即祝

  康乐!

  昌均手启

  (1992年)5月30日于武昌沙湖武印二村十二幢一楼

  二

  瑜荪:

  信及两书先后收接,披览未竟已被小女携去职校传阅。都称道一个小邑能出版如此刊物,着实不错。春雷勤奋好读,笔头亦健,对民间文学倘肯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定有更好成就。

  环顾国内治印者夥,刻竹者寥若晨星。老弟于此已耗不少心血,取得相当成绩。调文联后工作繁重不言而喻。还望在百忙中继续进行,不可遂此中废,致贻功亏一篑之叹。有关竹刻书册不计新旧,尤须随时蒐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刊三五年后亦可出一靠十万字小集子,印刷精良相得益彰。不知《蚕乡的传说》何以在港发行?封面设计颇佳,定价港币六元是否高些。

  我清晨五时兴起即去江边(约十分钟),漫步约两小时。十二时半午餐后小睡片刻,两时均去附近文化宫翻阅报刊。晚间看完联播节目便睡。借来大批旧杂志(《人物》《上海滩》《报刊文摘》等),足够消磨时间。女儿女婿对生活照顾周到。外孙十六岁,暑假初中毕业,贪玩厌读……

  鄂人粗鄙,菜肴点心亦似其人。每天过菜场,除鳝虾外并无便宜菜疏。烹调失当,口味欠佳。体重已见减轻,加之天气炎热,双目微赪,水土不服,百不得劲。武汉虽大,非终老之地,户口决意不迁。体力胜任则南北东西再闯荡几年。教工之家条件不错,不雇保姆亦可过度。此间求医问药最伤脑筋,今天初次尝试就哭笑不得,花时花力更花钱,还得受尽气。

  广州留剩五同学,一男四女三成寡。到汉后已四次来信邀往百粤消夏,每月两百元可够吃用。只缘前妻苦留,小辈面上亦难开口,只好住满半年再作打算。估计重回江南约在明年春天。

  西安古都向往久之,不知何时方能抚摸碑林,瞻拜雁塔!遥闻君等新近考察闽南,十一日内行程六千,堪称豪举,令人欣羡不置。所谓“自己开车”,可否乞道其详。

  毛乐老仍在桐乡否?晤面时请代问候。书不尽怀,遥祝

  健康!

  昌均手启(1992年)六、二〇

  三

  瑜荪:

  读廿七日信,惊悉尊大人以白内障小手术诱发心肌梗塞,遽尔仙逝武林,不胜痛悼!老弟一向事亲至孝,刺激深巨不言而喻。还希节哀自爱,善作排遣。令堂大人最好迎养桐乡,俾便朝夕定有承欢膝下。良以老年丧偶,凄清孤寂,难以为怀也!浙水楚山千里遥阻,不克亲临吊唁,深感疚歉!

  守土重迁,晚年尤甚。自来武汉,水土不服,足肿失眠,饮食剧减,体重已少十斤。女儿女婿堪称孝顺,生活照料无微不至。前妻亦不忘旧情,每日过我,或偕同外出,总觉得路人侧目,颇不自在。故力排众议,坚持秋后入粤作三月稽留。来桐把晤当在春节前后。

  凌晨江畔独步,转往文化宫,凡一小时半。归寓读书阅报翻什志。我女戏谓:“居可不广,学不可不博,不唯忘归,可以终老。”说来容易做来大难,然耶否耶!

  乌镇“丁士源”一文你已搜集一些资料,不妨动笔写它。或请汪家荣、徐家堤等看看,征求一下意见。闻西栅有丁姓老人,东北退休还乡。系丁后裔,有便可往访晤,晚年一段生活想必知之较稔。欧阳公谓“文有三多,多看多做多商量”。盼多来信,以慰寂寥。

  匆祝

  近祺!

  昌均(1992.7.1)

  四

  瑜荪:

  三次寄书先后收到,邮资太高未免肉痛。

  武汉火炉总算领教,四十度高温持续不下,日夜电扇日夜淌汗,弄得昏昏沉沉,晕头转向。只能翻翻报刊,无法坐定读书。体质尚可,毕竟上了年纪,仔细思索,垂暮之年实无熬受炮烙之刑必要,故决意及早言归。桐乡虽小,熟人较多,清静闲逸,可度晚年。

  小儿社国知我一生未坐飞机,送来二百四十元,要我航空返沪。我以汉沪班机都在晚间,走动不便。日内拟往探问,是否可搭汉杭班,白天到杭则当天可回桐寓,上海不需滞留。而女儿等则以飞机性能差,失事多,坚持要我仍乘江轮,上午十六铺泊岸,去舍弟家近便。如何走法尚未决定。离汉日期为八·一三,便于记忆。

  两旬前便寄挂号信与陆一强,说回沪时有三四衣包,请他觅便带去教工之家,至今未见回音……森生川行谅已旋里为念。

  小婿由珠海归来说广州教师月入四百元还在噢难叫苦。传闻县里煤气每瓶五十元,奈何!今后生活方式当作改变,闭门不出吃得好些。过去长吃食堂,每月不超出六十元,自奉过薄大可不必。多读古书,勤练书法,争取明年买架起码小彩电,亦好消磨辰光。女儿常说我心平气和,身体强健,退休金三百多元,条件不差,理应过得开开心心。我亦承认,但劝我留下过晚年,则坚决拒绝不作考虑。“武汉虽好,非我所居”。俗话一方麻雀只吃一方食也。

  祝健!

  昌均(1992)8.3

  我能体会昌均先生晚年离开故乡的内心感受,知道他无法忘怀家乡的故旧,仍关心着家乡的一切。我只能写信把家乡的重大事情及时告诉他,把新出的《桐乡文艺》《政协文史资料》和他所熟悉的学生、朋友的新著寄给他,以慰他的旅愁。

  二〇〇〇年七月二日,我收到昌均先生来信,还和我谈有关乌镇丁士源的史料。十日我复信给他,同时寄去一些桐乡的报刊资料。谁料十六日就得到昌均先生已于十五日十七时逝世的噩耗。

  昌均先生深爱着故乡——桐乡,相信他的灵魂在飞升的即刻就已回到了故乡。他的精魂会长存于故乡的天地间。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