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一个60后种粮大伯的触网之旅

2016年10月26日 08:19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朱方红 文/摄

  

  摩尔庄园葡萄挂枝头。

  金秋十月,又到稻子金黄时,屠甸镇石泾粮油农机合作社里,理事长糜学江在办公室划着手机,转眼秋收开始,他正筹划着添置柴油、润滑油等事宜,只见他动作娴熟地在手机备忘录里做着记录。

  沧海成桑田,农机织阡陌。糜学江作为桐乡早期“辞职种田”的种粮大户,见证了桐乡农业飞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升的历程。

  如今,现代化耕作背景下的糜学江,随着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举办,这个原本就不安分的60后大伯,对互联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商场如战场,不进则退。糜学江也在进行着自我博弈:改变还是固守成规。最后,理智告诉他,转型升级。如今,看着脚步匆匆的糜学江,传统的种粮大户形象正在逐渐转变。

  一部智能手机、一个微信号、一家微店……借助互联网的东风经营葡萄、大米、年糕,种粮大户糜学江踏上了触网之旅。

  A开着私家车去种田,种粮种果种梦想

  糜学江,年轻的时候当过会计、做过小贩,2008年担任过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声名远播。作为一名种粮大户,在屠甸乃至桐乡亦小有名气。

  13年的时间沉淀,从小打小闹的承包户,到如今种粮、经营蔬菜大棚、种植苗木的现代农民,多元化发展的糜学江,靠的就是一份犟劲。

  说起糜学江与种粮的缘分,还得追溯到2003年。那时,家境并不富裕的他,一次偶然机会,听说屠甸有片荒废了多年的土地要出租,价格优惠……就此他走上了种粮大户之路。

  2003年60亩土地、2004年370亩……渐渐地,收割机、拖拉机、植保机械等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糜学江不仅看到了丰收的成果,还尝到了走现代农业之路的甜头。

  4年时间,糜学江的种植规模节节攀升。2008年,他联合屠甸镇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成立了桐乡市石泾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成为桐乡市第一家服务型合作社。之后,他还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全权负责田间地头的管理工作,也给他留足了创新的发展空间。

  B开微信玩淘宝,60后农民很时髦

  虽说糜学江一直跟土地打交道,可他骨子里一点也不“土”。按部就班的种粮之路,渐渐地不能满足他的胃口。3年前,糜学江开始涉足网络,一根网线,让他随时能够了解农业动态。

  看得多了,思路渐渐开阔起来。“家庭农场”又让糜学江嗅到了商机。很快,一个占地近50亩的“摩尔庄园”家庭农场孕育而生。有了农场,种上了蔬菜、葡萄等,但销路在哪里呢?

  看着身边的年轻人淘宝、微信玩得很溜,糜学江也给自己开通了微信,不时发些葡萄的图片,尝试起了全新的营销模式。“酒香还需勤吆喝”……去年,葡萄刚上市,他邀请了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上门采摘、试吃,并将试吃报告、采摘娱乐、葡萄照片等发在朋友圈里进行传播。

  通过线上的宣传活动,“摩尔庄园”不断吸引了全市各地的采摘爱好者上门采购。之后,他还专门采购了一辆小货车,每天在朋友圈里接一些单子,早上或者中午时分将新鲜采摘下来的葡萄送到客户手中。一年、两年……“摩尔庄园”的品牌效应开始显现,引起了一些好友人数1000以上的微商的关注。“今年我们微信代理的人数最多,有10多个人,我还给他们建了个群,每天我会让他们报一下数量,第二天统一配送上门。”糜学江笑着说。

  糜学江坦言,这几年葡萄的销售形势其实并不乐观,全市葡萄种植大户很多,葡萄的上市时间又较为集中,销售起来并不轻松,然而,今年他通过建立微信矩阵发展微商代理,使原本“愁人”的销售形势一下子打开了,今年仅十几亩葡萄销售额就有20多万元。

  C不断延伸的电商之路,正在悄然启幕

  葡萄在网络上的销售模式,让糜学江看到了转型的希望。“种了十几年粮食,让我放弃我舍不得,转型也是适应当下环境的一种必然选择。”糜学江说道。

  去年上半年开始,糜学江在合作社专门腾出了一间400多平方米的场地,科学规划出了碾米、包装、储藏等区域,随后又添置了碾米机、包装机、塑封机等设备,还专门成立了桐乡市粮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了“河坊人家”大米品牌。去年11月,新大米一上市,他就借用葡萄的销售模式,寻找微信代理商、开设微店……

  “你打开微信朋友圈,会发现人人都是商家,打开美团、饿了吗,不出家门就能解决吃饭的问题。”糜学江说,现在的年轻人在“手掌”上就下单,这些都给了他灵感。今年上半年,他与一家第三方平台合作,消费者只要在微店或者朋友圈里下个订单,他就会让第三方平台完成配送上门服务。

  运行过程中,糜学江也发现了大米的销售局限性。“大米在网上的需求没有葡萄强。我曾对来采购大米的顾客做过分析,大部分是三四十岁的顾客群,且大米的消耗周期比较长。”

  “年轻人的饭量不大,我们就得在大米品种的优质化上下功夫,今年我对大米品种进行了更新,口感届时也会翻番。”糜学江说道。

  这两天,天气转凉,“河坊人家”年糕开始准备起来了。作为粮食的又一延伸产品,这个比大米更方便运输的年糕,在糜学江眼里更具有“互联网+农业”的秉性……

  记者微评:

  对于60后种粮大户糜学江而言,要想在电商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份创新更需要勇气和魄力。

  一袋大米、一包年糕,承载着糜学江对事业的执着与梦想。一根网线,改变了这个60后农民的传统思维模式。

  要想让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这条路怎么样才能越走越宽?糜学江的电商之旅已经开启,但站在这个十字路口,他还要结合当下的发展进行不断的探索。杭白菊、蚕丝被等桐乡传统特色产业早已在电商业中声名鹊起,那么像大米、苗木、果蔬等又会如何呢?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