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裁缝李有琴

2016年09月21日 09:14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徐佩玉

  “我好像又在踏踏踏踏了。”

  她的嘴蠕动了一下,声音轻到几乎听不见。全身麻醉醒来以后,这是她说的第一句话。那是1984年,她47岁。

  连她自己也记不清是第几次动手术了,不过她知道这是时间最长的一次。手术足足动了5个多小时,输血都输了好几袋,还是院长亲自开的刀。7年前她在省城杭州的医院开过刀,是因为大脖子病,后来知道叫做“甲状腺”,那也没有这次这样时间长。

  这次手术之前好几年,她一直觉得胃痛、背脊痛,“肯定是扑着踏洋机的缘故,总勿搭界。”一忍再忍,终于请了郎中看病。郎中说是胃气痛,配了好多药,吃了还是不管用。后来痛得实在不行了,才到崇福的医院去作了检查,被医生诊断为胆结石,必须马上手术。那个时候要在崇福的二院里做这样一个手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是血库里缺血,需要到嘉兴去调过来,而且这个工作必须要家属自己完成。于是亲戚从崇福乘了汽车到桐乡,再从桐乡乘汽车到嘉兴,再一路走一路问地找到那个取血的地方,拿到血后再换乘两班汽车赶回桐乡。

  “这次阎王爷又不收我”,后来她这么说,“以后踏洋机总还可以的。”

  她管做裁缝叫“踏洋机”。18岁那年,去镇上学了裁缝,后来慢慢地在四里八乡都有些名气,男女老少都叫她“有琴师傅”。

  当时替别人做衣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客人自己扯了料子拿上门,有琴师傅替他们量好尺寸,客人回家等几天再上门来取。这方式通常是家里人只做一两件衣服。如果是逢年过节,全家人都要做衣服,做的衣服数量较大,或者家有婚丧喜事,那就是另外一种方式叫“出门工”。一大清早雇主家的男主人会到有琴师傅家来挑洋机,有琴师傅会在7点以前到达对方家里,晚上天暗回家,整一天在雇主家做衣服。究竟能做多少衣服,要看衣服的大小和难易程度。以男式衬衣为标准,一般的裁缝每人每天只能做七八件,有琴师傅一般能做十件,而工钱是按日计的。所以,衣服做得多的主东家,一定会请了有琴师傅上门做工。

  有琴师傅不仅手艺好,手脚快,而且不贪人家料子。无论是男女衬衣、裤子,列宁装、中山装、青年装到后来的西装,还是老太太的大襟衣服,还有小孩子的包包衫,她都会做。她做的裤子线缝笔挺,做的列宁装、中山装挺括有型,西装能分出小西装、大西装、抢驳头西装。尤其是中山装,领子扣扣叫围着脖颈、袋角浑圆、肩膀胸前无褶子,算得上高桥一带最好的手艺。而中山装在当时也是男人最正规、最重要的服装,要“出客”穿的,一般必叫有琴师傅这样比较有名气的裁缝来做。

  有的裁缝在替别人做衣服之后,都会把多余的布料偷偷藏下,这样积少成多,攒起来的料子足够给家里人做些衣服、裤子和鞋面什么的,可是有琴师傅不会。除了零碎的边角料放在裁衣场子下面的一个框里之外,其他的都如数还给别人。一般做一件女衬衫,别的裁缝需要六尺布,而她只要五尺半,或者五尺七寸,这样多少可以替客人省下一些钱。

  当然,布角总是有得多的。她把手掌大小的布角剪成三角形,根据不同的材质、花纹和颜色,拼起来,拼出各种几何图案,做成孩子们的书包。那些书包曾经是三个女儿童年最值得骄傲的时尚用品。有琴师傅也会把这些布角料送给邻里乡亲,或者索性帮她们做一些书包、枕头之类的物品。

  有的人家经济条件较差,但是衣服又是必须要做的,因此工钱常常会欠着。有琴师傅总是很爽快,衣服做好当场不收钱。客人都是四里八乡熟悉的人,大家相互之间都非常信任,所以这样欠着工钱的客人大约有三成。“我相信他们的,到年夜里总归会来给的。”

  每年的年夜脚边,是有琴师傅最忙的时候。阴历十二月,几乎每天都要做出门工。雇主一般会提早一个月来预约。有的雇主叫得晚了,实在没办法,只能把家里需要做的衣服化整为零拿到有琴师傅家里来,让她开夜工完成。为了白天、晚上连轴转,她买了两台缝纫机,一台挑出去放在雇主家里(有的需要连续做两三天,有的是同一个村坊上的邻居,缝纫机就直接传递下去了),一台放在家里开夜工用。所以有琴师傅白天做了出门工,晚上回到家里还是没得休息。不到十二点,她都不会睡觉。年廿九、年三十做通宵是常有的事。那两天家里常常是围满了人,都是坐等拿了新衣服回家过年的人。而总有一些客人会很失望地空手回家,只能等到过了年才来取新衣服。

  每年的冬天都是做衣服的旺季,因此有琴师傅也开始带徒弟。有时候带两个。徒弟们开始只是打打下手,做一些橇贴边、锁扣眼、钉纽扣之类的小活,跟上一段时间后才能上洋机踏。要踏到线缝笔直,留边宽窄一致的时候才能学习裁衣。能够学会各种款式服装的裁剪了,才能满师,这样基本上需要一年时间。有些学得慢的,也许会用上两年时间,也有最终都“勿出山”的。

  如果徒弟聪明学得快,做的活比较好,有琴师傅也会给她们工钱。这又跟其他的师傅们不一样。一般来说,在未满师的时候,徒弟是拿不到工钱的。所以很多徒弟都觉得这个师傅拜得好,好几个都和有琴师傅认了亲戚。

  徒弟在开始学裁剪的时候,都要在布料上打好划粉线以后让有琴师傅再检查一遍,然后才能动剪刀。徒弟有各种各样的,有的胆小,第一次拿剪刀的时候手都抖;有的毛糙,马马虎虎就下手,剪瘫(注:裁剪坏了的意思)各种布料,有琴师傅只能自己掏钱买同样的料子替徒弟赔给客人。所以她对徒弟要求很严格,因为一旦裁瘫了,不是赔的问题,有些料子根本就不再能买到了。

  当然,不仅仅是剪瘫的问题,还有电的问题。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每年冬天大忙的时候,也是电力供应最紧张的时候。如果遇上停电,则整烫工序无法完成了。中山装、西装的领子、门襟都要用树脂领衬好或无纺衬粘烫,所以熨斗是必需的。由于经常停电,除了有电熨斗,用柴火的老式熨斗也是必备的。这种老式熨斗一般是铜制或铁制的,整个熨斗类似于一把平底的水勺,手柄中空,勺中放点燃了的木柴块。木柴块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发出“吡叭吡叭”的声音并弹出一些火星子。而需要整烫的一般都是“的确良”、“涤卡”之类当时很时髦的化纤料子,火星子一碰就是一个小洞,所以危险性很大。有琴师傅也想了办法,她索性对着熨斗吹气,容易爆开的小火星子先吹干净,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伤到衣料的危险。后来她还想了办法,她把木柴快换成了烧红的煤球,这样就不会有火星子爆出来了。

  到了八十年代末,有琴师傅跟着男人从乡下搬到了高桥镇上,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临冷僻街的小屋,开了一家裁缝店。那间小屋子里除了最大最显眼的一个裁衣场子,另外只容得下一台缝纫机、一张吃饭的桌子和放着一个小煤气灶的灶台。狭小的空间里,她依旧忙碌着。不过这个时候大女儿的孩子出生了,她一边帮女儿带着孩子,一边自己做饭,同时兼顾着店里的活计。她明显老了。

  后来,来的客人中经常要求做各种新潮的服装,有些是拿着画报、杂志来的,有些是拿着明星的卡片来的,她们要求有琴师傅仿照其中的款式制作,这对有琴师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渐渐地她有些感到力不从心了。做出来的衣服有点像,但是穿上以后又不是那么回事。渐渐地,那些爱新潮的姑娘们很少光顾她的裁缝店了。最后,只剩下一些年龄较大的老顾客,来做一些老的款式。加上在乌镇的二女儿的孩子也出生了,她索性关了裁缝店,到了乌镇女儿家,专心带外孙。

  不过,做了这一辈子裁缝,有琴师傅总是忘不了她的老本行。现在全家都到了桐乡市区,她还是保留着那台古老的“洋机”和一台拷边机,偶尔为家人缝缝补补的,或者为街坊四邻做些老款的衣裤。她嘴里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小的都出山了,我真是享福了。”

  最后,顺便说一下,裁缝李有琴,那是我妈。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