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读《乌镇印象》

2016年09月21日 09:14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王立

  王士杰的《乌镇印象》看上去很朴素,其实不然,打开书来,满目璀璨——这是一部文字与摄影相结合的著作。有图有文,当然是精彩纷呈。

  书分史之记、文之脉、人之杰、景之韵四章。阅读全书,摄影照片约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约三分之一为文字。图文书古已有之,古代的文人早就认识到了书籍的图文并茂具有吸引读者关注力的意义,所以很多书籍绘有契合内容的精美图画。就我的阅读记忆,连环画是少儿时代的主要读物,能够让一个顽童静下心来,一页一页地翻看下去。图片比文字,当然更有视觉的冲击力,也有助于读者对书籍内容加深理解。因此,大多成人也喜欢图文书,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印制精美的图文书,可以让不喜欢阅读的人能够爱上书籍。

  《乌镇印象》的摄影师是李渭钫、李群力父子。摄影前辈李渭钫是桐乡一邑的资深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漫长的四十多年时间里,他专注于拍摄乌镇。一九九七年,李渭钫从桐乡市文化馆退休,他的儿子李群力调入了文化馆,接手摄影工作,子承父业,同样的关注乌镇,拍摄乌镇,已出版《乌镇的似水年华》等多种有关乌镇的书籍。

  父子接力拍摄的乌镇,年代不同,视角不同,老照片,新照片,相互交融,相映成趣,从而引发读者的思古追踪之情。

  现代文豪茅盾写有一首《西江月》,是想念家乡乌镇的,其中有这样两句诗:“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唐代银杏与昭明书院,是乌镇悠久的人文意象与人文渊源,文学家不会放过,摄影家同样没有放过,也不可能放过。如唐代银杏,李渭钫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拍过,是黑白照片,新千年过后又重拍了,是彩色照片,书中还附有民国时期的旧影。昭明书院,同样如此。看到这样的照片,让人穿越时空,去领略乌镇之文脉传承。

  李渭钫、李群力父子联手拍摄乌镇,既是年代的延续,又是相互补充与完善,还有同一景点的新旧对比,如李渭钫于八十年代末拍摄了访卢阁与应家桥的旧景;时隔二十多年后,其子李群力也拍摄了访卢阁茶馆,已修复一新,钢筋水泥的应家桥,变成了一座石拱桥,与访卢阁茶馆一样古色古香。这样的影像,可使读者深深体会到时代的变迁。

  在新千年即将到来之际,乌镇开始进行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经过十七年来的悉心经营,早已今非昔比,有了老乌镇的味道。在李家父子的镜头中,这一切得到了相应的展现。

  文字作者王士杰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河声入梦来》《水墨乌镇》《桐乡土话:民间视角与地方记忆》,致力于乡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他出生在乌镇,少儿时代在乌镇度过,对家乡自是充满感情,历史、文化、人物、风景……以散文笔法一一道来,如数家珍。

  乌镇是美丽的,王士杰的文笔也是美丽的,如雨游乌镇,他如此写道:

  撑一柄雨伞信步而行,踩着湿漉漉的街石,行走在不甚分明的倒影里。街屋上的檐水串串而滴,落在伞上,击出声声脆响;掉在街沿,溅成朵朵水花。

  他还这样鼓动你:

  或者躲进河畔茶楼,叫上一杯热茶,凭窗静憩,闲眺雨中古镇:雨把瓦尘洗净,把屋墙染湿,把整个古镇笼在濛漓中,仿佛饱蘸水墨的画卷。烟雨江南,水墨乌镇,“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故土情怀的真挚体现。

  拳拳之心,图文以报。李渭钫、李群力父子的乌镇影像,王士杰的乌镇文字,组成了一部厚重的书籍。

  《乌镇印象》不是旅游攻略,而是一部人文读本。透过此书,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乌镇的前世今生,从此爱上乌镇。乌镇的过去与现在都是美好的,而这个江南古镇的未来当然会更加美好。

  (《乌镇印象》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6月版)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