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养 蚕

2016年09月12日 08:47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姚孝平

  桐乡是“丝绸之府”,农民历来种桑养蚕,养蚕是过去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中提到,江苏吴江地区把会养蚕作为娶媳妇的两大标准之一。桐乡没有这样的习俗,但过去农村妇女的确个个会养蚕。

  养蚕是十分辛苦而漫长的工程。先要订蚕种,农户需到大队(村委会)找蚕桑干部说明,缴纳蚕种钿。四月下旬,农户把蚕匾扛到河滩头清洗,还要洗蚕网,清理大门间,搭好蚕室,做好养蚕的准备。到了发种的日脚(春蚕一般是五月一号左右分发蚕种),广播一通知,妇女们奔走相告,纷纷挤到大队里领蚕种。蚕种放在一个长方形小木框里,罩着薄薄的纱布,一份是两张蚕种。拿回家,小心拆开,摊上红纸,用一根鹅毛倒出,上面盖上尼龙纸。同时,放上火盆,保持足够热度。

  隔天早上,很早就要起来收蚕种,黑色的蚁蚕密密麻麻的,称为“乌娘”。此后,就需给蚕喂桑叶了。刚开始,桑叶要采最尖头上的嫩叶,用切叶刀切得极细,把叶的梗子(蒂头)去掉,均匀洒在匾里。蚕一天天长大,需要蜕皮以进一步长大,蜕皮的过程叫“眠”。蚕的一生一共要经历四次蜕皮,分别叫头眠、二眠、出火、大眠。蚕农凭经验知道啥时要眠了,一般眠前蚕就不吃桑叶了。蚕在一个匾里,生长总有一些先后,要把还吃叶的找出来,重新放到另一只匾里,叫“认青条”。眠好后,把早醒的先挑出来,叫“认起娘”,等所有蚕都醒后,洒上防病粉,放网,喂叶,将蚕抬到另一只匾里,把屉子(蚕的粪便及桑叶蚕渣)清理掉,这个过程叫“饷”。

  等到三眠时,天气转暖,无需火盆供暖,于是把火盆搬掉,所以叫“出火”。蚕慢慢长大,吃叶越来越多,此时喂叶无需切细和一张张平摊,可随意扔进去,但要注意把蚕遮盖住,要喂得厚些。匾养不起时,就用几只长凳绑上两根毛竹管,铺上竹帘,摊上报纸,上面一层,下面一层,给蚕搭地铺。然后把蚕弄下来,叫“落地铺”。地铺分好几块,避免蚕太挤,地铺与地铺之间放上跳板(一根长而厚的木板)供喂叶时走动。

  大眠过后,一季蚕就到了最后冲刺阶段。此时,每天需要大量桑叶,半夜都要起来喂。农户起早贪黑采叶,十分辛苦,有时不得不把放学的孩子也叫上。

  蚕上山(做茧子)前,得绞柴龙(做茧子需要依附的工具,一根长草绳,上面是密密麻麻缠着的硬稻草)。这活得四人参加,两个人摇,一人传,一人绞。柴龙不够,就用禾帚头代替。这个制作简单,取一捆短而硬的稻草,头上扎紧,用手指一旋转,变成小帐篷一个。大眠后四五天,如果叶吃得足,蚕就慢慢变成银白色,蚕体通透,不再吃叶,这种蚕叫“考子”。这时,提前把它们一个个捉出来,放到柴龙上。农户喂好最后一次叶,将柴龙一只只紧密地放到蚕上面,让它们爬上去做茧子。养蚕过程正式结束。

  四五天后,蚕宝宝变成一个个雪白的茧子。农户喜出望外,终于等来了收获。采茧子的家伙分四样,好的放箩筐,特别大的(双宫茧)放一处,薄壳茧放一处,烂污茄(发黑发臭的茧子)放一处。采好一部分,农户迫不及待地拿到镇上茧站出售,因为刚开秤要贵。由于收购市场没有开放,只能到茧站,有时要排队到半夜。卖完茧子,天井中的枇杷也黄了,农民开心地摘来吃,算是一种享受。

  春蚕产量比较高,一般都有百来斤一张,价格也最高,这几年有两千三百元左右一担,我们村农户一般养三张左右,多的四五张。农户将大部分茧子出售,留一部分剥棉兜,以备将来娶媳嫁女用。当然,也有养得不好的,死蚕僵蚕白肚蚕太多,一张采十几斤的都有,算白辛苦一场。从春蚕、二蚕、中秋蚕、晚秋蚕,农民一年要养四季蚕。

  蚕宝宝全身都是宝,丝可做服装被子,蚕蛹可吃,营养丰富,蚕粪作肥料。在养蚕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方言名词,同时衍生出了特殊的蚕桑文化,如望蚕汛(新嫁女儿的娘家在农历四月二十八或端午节前挑几担食物到亲家祈求养蚕顺利的风俗)、轧蚕花(祈求蚕顺利丰收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现在,我们村的妇女仍把别家做寿、孩子满月分的粽子称为“蚕汛粽子”(其实本意为望蚕汛时娘家挑来的粽子),可见蚕文化已经深入农民的生活当中。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