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记忆里的纳凉风景

2016年08月24日 08:50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陈曼青

  转眼立秋已过,但暑气未消,天气还是很热的。如今,家家户户都有空调,难以想象没有空调的话,该如何度过夏天。

  我想起小时候的夏天,上世纪60年代还没有电扇、空调。夏夜,人们都是坐在自家天井或门口纳凉,直到半夜,温度下降些,才进屋入睡。如果还怕屋里热的,就干脆睡在露天。

  那时的夏夜,尽管已经没有太阳,但被曝晒了一天的大地,还在散发着余热,屋里似蒸笼里一般。祖母就拿冷水把院中的地面泼凉,用两只条凳搭上竹榻,再用湿毛巾把白天吸收了热量还在发烫的竹榻抹上几遍。然后等吃好晚饭,天黑下来,她用手掌在榻面上感知一下温度,确认竹榻不大热了,才让我们小孩子睡上去。

  我们家有个不小的院子,那些家里窄小没有天井的人家,就只能把纳凉的竹榻、竹椅放在家门口,挤得街路变得只有尺把宽,行人必须在这窄道中穿过“纳凉大军”。

  而在街路两旁纳凉的人,每当经过一个行人,就要对此评头论足一番。人们一边乘凉,一边拉着家常,男人们最喜欢说些笑话或讲鬼故事。那时我们还小,但还是不太喜欢走近这些密密匝匝的纳凉人群中。但现在想来,也许正因为这露天的纳凉,邻里关系才变得熟悉和融洽,不像现在,有的已做了好几年邻居还互不相识。

  我们纳凉时,祖母看我们躺下后,就搬个小凳子坐在竹榻旁边,拿出她的鹅毛扇,一边给我们驱赶蚊虫、扇去身上的燥热,一边指着天上的星宿,讲那些古老的传说。我们在柔和的凉风和娓娓动听的故事里,慢慢进入梦乡。祖母的鹅毛扇是托人从湖州买来的,这是一把洁白色椭圆形的扇子,下面装有三寸短木柄,拿在手里轻如无物。《杖扇新录》载:“相传禽羽枯则易散,惟浙江湖郡(今湖州)骆驼桥下之水,上承苕雪,栗急厚重,浣羽其下;则久黏不枯,光滑如缎。故鹅扇都产湖郡。”所以祖母很珍惜那把鹅毛扇。调皮的我们,有时趁她放下扇子去做别的事情时,就偷偷拿起来玩,或者用鹅毛在身背拂痒痒。祖母见了,都会一把夺下来,嘴里说着:“可别给弄坏了啊!”我们都笑祖母吝啬。祖母笑道:“人睡着了毛孔都会张开,用鹅毛扇扇出的风柔和,小孩子才不会着凉感冒呢。”

  后来有了电扇,小镇的街道也变宽了。我们也慢慢长大了,不愿再到蚊虫“围攻”的小院里纳凉,而喜欢躲在蚊帐中,吹着电扇,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再后来,很多人家开始有了空调,就更不用上街纳凉了。

  岁月更迭,那个没有电器的艰苦时代已过去,但如今我却还是深深怀念,小时候在外面纳凉的夏夜,夜空繁星满天,祖母摇着鹅毛扇,在街上纳凉的人们,这些细节印在脑海里,变得温柔而熨帖。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