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抬着总管巡田圩

2016年08月22日 09:32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赵明煜

  乌镇民合村境内的赵家园,因南宋安定郡王赵伯泽家族在此建院而得名。它由姚家兜、泾东、港南埭、汇里埭、茄子地、船丰浜、荷叶地、墙西八个大小不一的自然村组成。以前,在这个方圆不过里许的古村落里有三座规模不大的庙宇——观音堂、三圣堂和总管庙。

  荷叶地位于赵伯泽后裔明南宁知府赵让故院遗址北侧,是一个状如荷叶的渚洲,四周小河环绕,由东南角上的茅公桥、南面的富龙桥、西侧的富春桥、北边的后新桥分别与茄子地、墙西村、南北汇子遗址和船丰浜相连。

  总管庙,俗称小庙,坐落在荷叶地中央,犹如一只停在荷叶与柄节点上的蜻蜓。庙前是一片宽阔的道场,南侧种着两棵枝繁叶茂的榆树,一只长二三十米的小浜直对道场。

  总管庙在三座庙宇中是最小的一座,只有三间“五路头”房屋那么大小。中间主间稍宽,两侧披间只是“八尺间”,房顶斜梁四角外翘,屋顶双龙吐珠塑型,规模虽小,可是一座玲珑可爱的庙宇。庙内中间佛龛上供奉着由香樟木雕琢而成,人称“总管菩萨”的刘猛将军坐像。他慈眉善脸,微露笑容,形象十分逼真,相传是灭蝗保穑的神仙。两侧披间的佛龛上分别供奉着两尊形体稍小的菩萨,据说是田公地母。

  刘猛将军灭蝗保穑有多种传说,“飞蝗入境,渐食嘉禾,赖尔神灵,剪灭无余。”最早出自朱坤的《灵泉笔记》,指的是宋朝刘锜。宋景定四年,因蝗灾严重,皇帝封刘锜为扬威侯、天曹猛将军,命其率领兵士灭蝗。到了元朝,说是将军刘承忠。据《畿辅通志.祀典》记载:刘承忠元末时驻守江淮,碰到蝗虫灾害,便命令士兵驱赶捕捉,使原本陷入灾荒的年景获得了丰收。元灭后,刘将军溺水自杀。当地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建祀纪念,称他为刘猛将军。清雍正二年(1724),皇帝颁诏各地立庙祭祀。

  每年七八月份正是水稻分蘖、拔节之际,也是蝗虫危害禾苗最为严重的时期。以前,每到农历七八月间,村民们自发聚集在庙前的道场上烧香拜佛,举行庙会和“出巡”活动。那时,每个村子轮流抬着总管菩萨,敲锣打鼓到自己村庄的田圩间“巡视”,俗称猛将军“出巡”。抬着猛将军巡视田圩,就是为了驱除蝗虫,确保水稻丰收。

  总管菩萨出巡前要举行祭祀仪式,佛坛前供上猪头三牲、瓜果、糕点,点上香烛,参加出巡的成年男子按序祭拜一番,村上的老年妇女坐在道场的蒲墩上念佛。猛将军的坐轿四周插上彩旗,换上新的轿帘,装点得焕然一新。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便将总管菩萨从佛龛上抬到轿子里,由村上年青力壮的男子抬轿。出巡队伍出发时,走在最前面的敲锣打鼓,紧随其后是彩旗手,中间才是抬着总管菩萨的轿手,其后是燃放炮仗的和其他村民,一群欣喜雀跃的孩子紧跟在最后面。出巡队伍行走在田圩间的小路上,犹如一条五彩缤纷的长龙在绿色的田野上舞动。

  记得有一次“猛将军出巡”时,我才六七岁,看见村上的大人抬着总管菩萨,边敲锣打鼓,边放炮仗,从我家道场上经过,沿着小路向西边的田圩行进。我和小伙伴们欢天喜地地跟在他们后面跑。抬着菩萨的大人们走得很快,我们跟不了一会儿就落得很远了。看着他们沿着秧田圩的大田堘往南走,穿过两圩间的长岗进入南浜圩,队伍很快就隐没在两圩间的地路中,我们只得十分扫兴地回家。

  乌镇周边农村很早就有抬着总管巡田圩的习俗。据《乌镇志》记载,乌镇西栅农村旧时举行青苗会,他们抬着安乐王(称总管、红脸)、上天王(称猛将、白脸)两尊菩萨在村坊的田圩间绕上一圈,家家户户还在每爿田里插上画有龙形的纸旗,称猛将军“望田”。尽管各地巡视的名称、时间、操作程序有所不同,但抬的都是总管“猛将军”,其目的是希望菩萨保佑禾苗不受害虫吞食,长势好,祈盼秋后有个好收成。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