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沈氏家训

2016年08月16日 08:46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王立 陈滢

  修身崇德,诗书传家,

  教书育人,泽润乡邻。

  世居濮院的沈氏家族,对于濮院的文化贡献,功莫大焉。

  沈廷瑞,字东瑜,晚号东畬。生活在清康乾年间的他,自幼失去父亲,幸赖母亲守节抚孤,教诲启迪,严加管教沈廷瑞兄弟三人,使他们遵循礼法,从不逾越。

  尽管沈廷瑞幼而好学,但因家失顶梁柱,生活贫困,小小年纪只能弃学拜师,学做生意。他从小十分懂事守礼,每天早出晚归,必告慈母,且与兄弟相亲,终生如一日。沈廷瑞一边学生意,一边坚持自学,熟读经史,善诗文,且精于围棋、勾股(数学)。

  沈廷瑞品性严谨、为人方正。他初业贾时,岁银三十两,兢兢业业帮助东家打理生意。后来,这家商号业务兴隆,年利盈万,东家兴奋地以厚金酬谢沈廷瑞,岂料他脸色严峻,坚辞不受。东家没有想到这个后生居然有如此古朴清廉之风,便更加信任、重用他了。

  沈廷瑞年老时因患痰疾,退职归家,潜心著述,遗有《东畬杂记》《静契轩诗稿》,卒于七十六岁。

  沈廷瑞之子沈悦亭执掌家业后,在姑苏开了家商铺,专营濮院所产的绢帛,生意日益兴隆,无法分身。作为长子的沈涛十六岁那年退了学,到苏州帮助父亲料理生意。书生本色的沈涛不是经商的料,没有几年时间,便欠债三千两银子。但其实他人欠沈涛有六千两银子。但他好面子,向人索债开不了口,最后不了了之卷起铺盖回了家。

  因为家境清贫,《东畬杂记》一直未能付梓,沈涛一直耿耿于怀,唯恐一不小心遗失了,后抱憾而去。这个责任落到了他儿子沈梓身上。

  沈梓,字桑与,号北山,又号梦蛟,晚号退庵居士。沈梓生平好读诗书,谨言慎行,典型的书生本色。清咸丰十一年(1861),由县府选贡为国子监生员,称为“拔贡”。

  清咸丰年间,庚申之乱祸及濮院时,沈梓的姐姐沈芬,妻子董氏与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草嫁他乡的五妹,四个亲人先后病卒于这场苦难中。沈梓家破人亡的苦难经历,是濮院百姓生死劫难的缩影。

  庚申之乱平息后,沈梓在同治四年(1865)考取八旗官学教习、武英殿校录,授内阁中书,因为母亲年老,疏请归里以奉养,并以教授子弟为业。

  同治九年(1870)冬,沈梓看到嘉兴、秀水、桐乡三县交辖的濮镇一境文风渐衰、士风不振,世家大族只知舍家供佛、修桥筑路,以修来生之福,心中十分忧虑,遂与濮镇有识之士一起筹款创设翔云书院,以重振濮院教育之风。

  翔云书院的成立,是濮院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时任嘉兴知府的许瑶光亲笔撰写了《翔云书院碑记》,勒石铭记,鼓励后学。光绪十一年(1885),沈梓正欲谋划出版《东畬杂记》时,不幸遽然辞世,时年五十六岁,与他父亲沈涛一样,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三年后的光绪十四年(1888),沈梓的门生们为了了却老师的心愿,集资刻印了《东畬杂记》。此时,距沈廷瑞卒已一百零一年、距沈涛卒已三十四年。

  沈梓的《避寇日记》,因时世所迫,只是随手所记,宣纸、土纸相杂,且大小不一。那一张张纸片,真实地记录了庚申之乱中濮院的惨烈境况,是一部让人无法忘却的苦难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沈梓之子沈访磻于一九五○年把这部珍贵的太平天囯史料《避寇日记》捐献给了嘉兴图书馆,成为嘉兴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一九六三年由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太平天囯史料丛编简辑》,收录了沈梓的《避寇日记》,从而使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沈梓的儿子沈访磻是个藏书家,饱读诗书。民国时期夏辛铭编纂《濮院志》时,沈访磻参与了编写工作,其中“列女”卷即出自他的手笔。

  沈氏一门文脉相传,星光灿烂,照耀了濮院历史文化的天空。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