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融合创新,看洲泉企业在“大转型”中谋求新发展

2016年07月21日 09:00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孙怡 胡宇翔 通讯员 周超群

  “新常态”已成为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热词。事实上,“新常态”的提出标志着旧的发展方式结束,新的发展方式开始,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新方式探索的过程。

  当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兴产业的崛起,但同时也离不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资本、土地要素供给下降,出口、投资增速放缓……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桐乡传统产业纷纷踏上了转型升级之路,借助“机器换人”、“互联网+”等“利器”,创新管理模式,欲在这场“大转型”中谋求新的变革发展。

  “打好工业经济这张牌,对于全镇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工业经济几乎占了全镇经济“半壁江山”的工业重镇洲泉来说,如何引导企业突破现有的发展模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实现工业集聚提速的大发展,至关重要。眼下,洲泉镇以“大转型”为发展拉力、以多元支撑增强产业竞争力、以扶持服务增强企业牵引力,“三力迸发”,全力打造工业经济的升级版。

  昨天,本报推出了年中特别报道——走读“三件大事”之洲泉大转型篇,报道了双箭股份、京马电机、桐昆恒邦二期3家洲泉企业的创新转型新举措。今天,推出新凤鸣集团、和泰兴、佳盛塑料这3家洲泉企业,看看他们在技术创新、“机器换人”等方面有何新做法。

  新凤鸣:

  科技创新源源不断,成就“化纤巨擎”

  图为新凤鸣生产车间。

  对于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凤鸣集团)而言,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2011年,新凤鸣集团销售收入成功突破百亿大关,成为嘉兴市第二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2012年,实际产量突破百万吨,成功实现“双百”梦想。

  实际上,作为一家集聚酯、涤纶纺丝、加弹、进出口等为一体的大型化纤集团企业,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能够不断取得发展、实现突破,成为拥有总资产达87亿元、占地2000余亩、下辖9家子公司、员工7000余人的“化纤巨擎”,源于企业秉持的科技创新理念,引导着企业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1000万元创新项目奖励基金

  不断加深企业创新氛围

  新凤鸣集团成长于2000年初创建的“中恒化纤”。当时的企业基础薄弱,在行业里籍籍无名,年产能规模仅为4万吨,又面临着产品销路不广,市场竞争激烈等不利局面。

  而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出路只有一条:舍得投资,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将产品做精做强,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从2001年的中维FDY技改项目、2002年上马的首套熔体直纺项目,到2011年以后投产的年产36万吨低碳环保功能性涤纶纤维的项目,再到后续的中盈项目和中石项目,短短几年内,新凤鸣的产能提升,规模壮大,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为了取得更大发展,2007年,企业加大了对创新的投入,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创新项目奖励基金,奖励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举措。通过这一方式,一大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今年公司还优化完善了创新管理办法,将创新项目奖励基金由每年100万元升级到了1000万元。”新凤鸣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赵春财告诉记者,通过这种方式,使整个集团内的企业创新氛围越来越浓厚。

  此外,2011年,新凤鸣集团建立了新凤鸣纤维材料技术研究院,新建了研究院大楼,并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担任技术顾问。多年来,企业与各大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依托省级企业研究院和省级院士工作站,截至目前,累计获得国家专利200余项,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百余项,多项新产品新技术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计划,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柔性化高效制备技术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管理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柔性化、低碳化、智能化

  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赵春财告诉记者,新凤鸣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秘诀在于,通过审时度势调整发展策略,进行精准定位、精准发力。

  过去,企业追求在“高精尖”领域寻求突破,可是由于产品产量低、品类少,市场效果并不好。如今,他们开始围绕市场做文章,把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通过研究现有产品的市场应用,增加较高附加值产品的定制比例,满足客户特殊需求,真正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011年,新凤鸣集团推出了一种非常规的抗菌纤维。“与常规产品相比,这种丝具有抗菌功能,可较好地解决袜子、内衣及家纺面料的健康需求,但是它的产量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般。”赵春财解释说。

  不久,企业研发人员发现,下游化纤生产企业的客户对这种扁平丝在光泽方面有一定的潜在需求。为此,企业抓住这一特点,对扁平丝专门进行了研究和市场推广,对它的产品特性进行了改良、创新,开发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去年这种扁平丝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我们进行了扩需生产,扁平系列品种产量达到了10多万吨。”赵春财说,通过这样的产品创新,不仅利润大增,还丰富了企业的产品结构,为需要定制服务的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赵春财告诉记者,目前新凤鸣的产品主打三个方面:柔性化、低碳化、智能化。

  近年来,企业的柔性化技术平台不断得到升级,“超大容量高效柔性差别化技术项目”以及柔性化高效制备技术均获得国家级奖项,同时还推出定制,满足了国内外多家下游企业的产品需求。

  低碳化意味着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和降能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不断研发,采用新工艺,能耗比此前下降了30%到40%。另外,该企业还积极配合政府推广光伏项目,开展大量的节能降耗尝试和创新。

  而智能化,即“机器换人”。2010年前后,新凤鸣在产业园区内开展了大规模“机器换人”,目前270万吨产能中的70%已实现了流程自动化生产,年人均产量从2011年的152吨提升至2015年的294吨,预计至今年人均产量将提升至360吨。

  在发展的同时,企业也十分重视员工的合理建议。近年来,新凤鸣集团共计收到员工的合理建议和创新项目达到上千项,为企业节省日常支出数千万元。

  在节能环保方面,企业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引进先进的环保工艺和节能循环技术,先后被授予了“浙江省绿色企业”、“国家低碳环保功能性长丝制造基地”等荣誉称号。

  和泰兴:

  “机器换人”,将设备革命进行到底

  图为和泰兴生产车间。

  近年来,一个词汇在我市制造业界迅速走红,那就是“机器换人”。“机器换人”是指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

  从10万元起步,占地面积仅为9亩的浙江和泰兴化纤有限公司,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目前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企业面积增至48亩。“这其中,‘机器换人’是企业发展的一大功臣。”董事长王兴铨如是说。

  可以说,“和泰兴”生动诠释了“机器换人”给传统企业带来的改革成效。

  “机器换人”为企业带来发展新气象

  在“和泰兴”的车间内,记者在生产线上看到,从梳毛到落筒,再到成品包装入库,这些原本由人工操作的多道工序,现在全部由全自动流水线有条不紊地来完成。每条生产线上,只需要2至3名员工,负责看线和检查。

  通过“机器换人”,让企业走上了制造业升级路径,实现了从“制造”向“质造”的转变。

  不难发现,由于科技水平的发展及智能化生产的普及,“机器换人”正在日益成为众多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人口红利时代结束也驱使着“机器换工”大潮的出现。王兴铨告诉记者,早在2013年,“和泰兴”就开始了这场“机器换人”的“战役”。

  为什么说把“机器换人”的过程形容成“战役”?王兴铨解释说,机器换人,主角是机器,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迈出这一步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动辄上千万的机器设备,或许能让企业提质增效,但也有可能瞬间让企业陷入资金周转的窘境。

  “但是,不更换设备,面临的只能是市场的不断萎缩。在这样的局面下,换,则还有一线生机。”王兴铨说。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从2013年开始,王兴铨先后投入了近5000万元,从梳毛机到环锭机,延伸至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设备。“今年,在同等产量之下,企业又成功压缩了16个工位。”王兴铨骄傲地说,这是“机器换人”给企业带来的新气象。

  “不能简单地把‘机器换人’看成是解决用工难的一种办法。”在王兴铨看来,“机器换人”代表着工业制造自动化、精密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的体现。

  王兴铨告诉记者,这仅仅只是企业“机器换人”的第一步,未来,他会将“制”与“智”进行深度融合,让“智造”助力“制造”。

  科技创新打造“拳头”产品

  设备是决定其产品好坏的先决条件。在王兴铨看来,只有好的机器,才能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有了可以打响市场的新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今年1至4月,“和泰兴”的经济效益较去年同期提升了51.7%。当前,在面对全球经济局势疲乏,多数企业效益下滑、甚至出现亏损的大环境下,“和泰兴”却逆势取得了发展。

  那么,是什么让“和泰兴”底气十足?答案,离不开科技创新。

  去年,有一款PP纬纱产品成为了业界的焦点,该产品就是由“和泰兴”自主研发的。该产品为专用的户外地毯,从外观上模仿亚麻、黄麻等颜色,但在性能上,却比普通的户外地毯有着抗老化、不易腐烂等优势。该产品投放市场后,便受到了客户的好评,今年1至5月,产量就已突破每月65吨。

  如果“拳头”产品是市场的“敲门砖”,那么,新产品所带来的附加值更是拉动企业经济效益最直接的方式。“该产品的销售价格是每吨1.7万元,而普通产品的销售价格则只有每吨1.4万元,这中间的利润空间,源于产品附加值的‘魅力’。”该产品的“发明者”辛本华坦言。

  今年37岁的辛本华是山东人,是“和泰兴”产品研发的主力。近年来,从他手中诞生的新技术、新产品多达数十项。引进像辛本华这样的科研人员,正是“和泰兴”在人才引进与培育上的一大举措。

  王兴铨告诉记者,今年企业的一个目标,就是建立工作站。通过工作站的设立,不断加大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

  佳盛塑料:

  用创新赢得更多市场话语权

  图为佳盛塑料生产车间。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一种永不落伍的理念,唯有创新,才能形成一股驱动力,引领着科技进步、企业发展、行业未来。

  位于洲泉镇义马西工业区的桐乡市佳盛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集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塑料生产商。用总经理朱国权的话说,让创新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有活力的企业而言,创新必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身份更替。

  创新,为企业赢得更多市场话语权

  在朱国权的案头,有这样一本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各个时间以及材料序号,满满当当写了好几页纸。“从2014年开始,我们就在这个新产品上下功夫。”朱国权告诉记者,这个新产品叫PC软硬结合,是主要运用在淋浴房的配件材料上。在一个美国客户提出这方面的需求后,“佳盛塑料”便对该款新产品进行了专项研发。目前,已尝试运用了几十种材料,却始终徘徊在技术的边缘。

  “这项产品的创新,可以说是短期内企业发展需要重点突破的关口。”朱国权告诉记者,由于该项产品在国内行业内尚属空白,一旦研发成功,未来的市场前景不可估量。他说,以往在淋浴房的配件材料都是PVC,PC相较于PVC,它的强度更大、透明度更高,更能延长老化时间。

  在行业内摸爬滚打了数年,朱国权早已深谙,创新是为企业赢得更多市场话语权的最直接的手段。从起初的“小打小闹”式创新,到2013年“佳盛塑料”专门成立“技术研发部”,如今回想起来,朱国权认为,这一步,跨出得很值。

  去年,当朱国权拿到“LED灯罩及其挤出成型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时,他的内心除了激动之外,更充满了一种对创新无尽渴求的正能量。他说,2014年,他接到了一个关于“磨砂灯罩”的订单,但当初这项技术,在“佳盛塑料”并没有。“其实订单额只有几千元。”但是朱国权说,这个订单的背后,或许有一个更大的市场。

  抱着尝试的心态,朱国权花了足足半年的时间,先后投入了20多万元用于研发。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完成了客户的订单,还填补了该项产品的市场空白,更是在这一领域中掌握了话语权。“磨砂灯罩”初探市场,就赢得了不少好评。去年,“佳盛塑料”销售额近2000多万元,其中,在“磨砂灯罩”这一产品上,销售额超过了300多万元。

  夯实企业“硬实力”,将产品做精、做专

  对于企业的未来规划,朱国权的思路清晰而又坚定。他说,何以创新,唯有专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叫得响的产品。所以,更要将产品做精、做专。专注与创新,才是一个企业发展背后的“硬实力”。

  朱国权认为,新材料的更新迭代,为模具制造提出了挑战,而这也是“佳盛塑料”需要突破的瓶颈。此外,中国塑料加工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产品的质量还未具备全球竞争力。他说,以前,企业的发展是需要通过增加人员、设备,达到扩大产能的最终目的。而当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弱的当下,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删减低价值的产品,拓展产品新领域。

  “向高附加值产品要效益,创新没有历史,只有未来。”朱国权说。

  ◆记者手记

  记者通过连续数日的走访发现,洲泉的这6家企业之所以在转型之路上越战越勇,正是因为他们已然认识到,经济新常态下,既往高速发展中积累的痼疾,比如资源能源浪费、人口红利逐渐丧失,以及产能严重过剩带来的市场无序竞争等将进一步加剧。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必须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到创新驱动,从粗放式发展转变到融合均衡发展,走一条融合创新的转型升级之路。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各家企业的选择切合了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双箭股份从设备升级到“智能工厂”,是因为有了“智力支持”;新凤鸣集团将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而京马电机则在管理模式上下功夫,以管理创新促企业挖潜增效……

  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转型升级的热潮中来。新常态下,企业要超越线性思维,用网络化的思维,把更多的资源、智慧融合起来,为转型升级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洲泉镇党委书记陈政表示,洲泉工业要实现由“大”向“强”转变,就必须坚持项目为王,专注于转型,以转型升级为抓手,打造高质高效的产业品质;突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围绕“两改两创”、“四换三名”等工作,整合好资源,破解好瓶颈,完善好推进机制,注重创新驱动,发挥好企业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建中的主体作用,全力推进洲泉产业提档升级。

  (本版照片由企业提供)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