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运河古道边的“孩儿王”

2016年07月18日 08:55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皓 月

  江南古镇崇福因崇福寺而得名,也是崇德县城所在地,京杭大运河贯穿县城。

  明嘉靖时,通政使崇德人吕希周因病告假还乡,时值倭寇肆虐,为抵抗其入侵,吕希周协助地方官吏,建城墙,借运河作护城河,把直道运河改为绕城东而过。民间流传这样的民谣“崇德吕希周,直塘改作九弯兜”。这一改,古运河对农田灌溉和城市保卫都有益处,并在弯道上造了一座拱形石桥——司马高桥。

  从此,流淌了千年的运河故道演变成由南北穿越镇区的市河了。市河东畔有一长排面河朝西的房子,屋子筑在高高的台阶之上,故人们把这长排住房称之为“高石堍”。河西是北街,跨市河通往大街有三座桥,最南面石构平梁桥,四墩三孔,简约的三段式结构,可容纳六七人并排行走,此桥就是崇德县老县城的第一座古运河桥——万岁桥。

  中间的单孔小石桥名“中桥”,离桥不远有两棵大榆树,枝干粗大到两个人合抱都搂不住,那榆树是沈徐人家的太爷爷栽下的。150多年前,一位沈姓年轻人从乡村来到崇福,徐姓孤老婆婆看他忠厚善良,便留他住下。后来小伙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巧匠,为了报答收留之恩,改复姓“沈徐”。

  沈徐人家的儿女都是生于河畔,长于河边的孩子。河水清澈见底,烈日炎炎的夏季市河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一帮小伙伴成天浸泡在此,爬摸滚打,一会儿“淌水面”、一会儿“狗爬式”;时而“打摸头潭”,时而“叠罗汉”,花样百出。沈徐家的大儿子成了他们的“孩儿王”,他妈为此常拿了长竹竿去赶他,调皮的他一见长竹竿过来忙沉入水中,母亲在河边无可奈何。

  “孩儿王”虽顽皮但挺仗义,常常关照左邻右舍的小兄弟。一天,邻居的阿弟游着游着突然迅速往下沉了,眼尖的他发现了,猛地扑过去拉住了下沉的阿弟,原来他脚抽筋了,好险那!傍晚邻居叔叔特地来感谢他这位“救命恩人”,也算儿子长了妈的脸,他妈妈才露出了笑容。

  初夏,“孩儿王”常带着小伙伴去离他家东边不远处的桑树林里吃桑果。他们一到桑园就迫不及待地钻进林子,看着那些葡萄似饱满的桑果,馋得直流口水。忍不住采下一粒熟透的桑果塞进嘴里,好甜!一直甜到了心里!

  “孩儿王”家隔壁住着一个叫四奶奶的老婆婆,四奶奶没有子女,这桑园的桑叶是支撑她生活的主要来源。每当采桑叶的季节,“孩儿王”是她的好帮手,召集小伙伴一起来采桑叶、剪桑条、捆桑柴,忙得不亦乐乎。四奶奶会买些甜甜的“蚕花糖”奖赏给帮助她的孩子们。

  好男儿志在四方,当年的“孩儿王”长大后参加了解放军,辗转数省又来到四川。为了建造成昆铁路,部队需要在大渡河支流安宁河上架一座能通行汽车的大型铁索桥。安装铁索、在铁索上铺枕木,还要从下往上在每个枕木上固定螺帽,这是一项非常危险艰巨的工程。安宁河波涛滚滚,汹涌澎湃,站在河边也令人头晕目眩,更不要说悬空架桥。因为工程任务紧要,急需工程人员,“孩儿王”主动请缨,自告奋勇率领战友们冒着随时有可能坠入深涡中被滔滔波浪卷走的危险,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日夜赶建桥程,终于完成了架桥任务,保证了成昆铁路工程的货车及时通过安宁河。由于他率领战友提前保质完工,得到部队首长的肯定,受到了嘉奖:记集体三等功,他个人获得了二等功。

  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发展现代交通的需要,大运河崇福段还需把弯兜改成直道。原运河上的古桥都拆掉了,而处在弯道上的司马高桥幸运地保存下来,成了如今市区内唯一的运河古桥,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部队已多年的“孩儿王”成了伊的丈夫。家的位置正巧在拓宽的运河河床,就属拆迁范围。那年伊怀孕在身,为了大运河直道水利建设,“孩儿王”一家不得不搬离市河畔。伊拖着笨重的身子默默地站在“高石堍”上,静静地看着丈夫儿时的“乐园”,想着“孩儿王”一人远在数千里之外,无法再看一眼故居,只能让未出生的孩子替父亲多看几眼。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运河 孩儿 成了 家的 崇德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