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茅盾的乡情

2016年07月11日 09:41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吴阿荣 

  今年是文学巨匠茅盾诞辰120周年与逝世35周年的纪念之年。清明时节,我再次去西栅景区茅盾陵园拜谒,中外游客摩肩接踵。

  茅盾陵园坐落在苍松翠柏之中,我与游客一起向茅盾坐像三鞠躬,还细细敬览了茅盾坐像对面的大理石上镌刻的茅盾手书稿《夕阳》,他的柳体小楷遒劲工整、清秀隽逸。坐像左边仅三步就是茅盾母亲的陵墓,我为茅盾的母亲、茅盾的第一位“老师”所折服,因为茅盾成为文学巨匠是从母亲的启蒙教育开始的。

  茅盾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乌镇度过的,十四岁考入湖州第三中学就离开了家乡到外地求学,后来参加工作和革命,但他与故乡的联系从未中断。

  1919年夏秋之交,在五四运动影响下,茅盾与夫人孔德沚、胞弟沈泽民、同乡萧觉先、王敏台、严家淦等发起组织“新乡人社”,出版不定期刊物《新乡人》,提倡新思想、新文学,反对旧文化、旧道德和地方恶势力,在故乡点起革命的火种。

  1922年春,茅盾又联合更多同乡有志青年改“新乡人社”为“桐乡青年社”,扩大社员队伍至50多人,经茅盾提议,把《新乡人》更名为《新桐乡》,扩大发行,决心要把旧桐乡改造成为新桐乡。

  1923年夏天,“桐乡青年社”在县城崇实小学举办全县小学教师暑期演讲会,茅盾、沈泽民、杨朗垣、曹辛汉等出席演讲。嗣后,茅盾等又到屠甸崇道小学和乌镇植材小学(茅盾母校)讲演,冒着酷暑为故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为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而奔波。

  1933年,茅盾的表叔卢学溥在故乡乌镇发起修纂《乌青镇志》的倡议,邀请亲朋好友担任编辑、采访等事务,茅盾也欣然应邀,与表叔卢学溥一起“商订体例,决定大纲”,同时,还从上海聘请吴县人陆震平先生来乌镇绘制乌青两镇地图,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1934年,茅盾在清明节回乡探亲,得知母校植材小学儿童图书缺乏,即以《小学生文库》相赠。还约请校长去沪,相陪走访数家出版商,取得支持,按期寄送所出版的儿童读物。

  新中国成立后,繁忙的工作和后来的十年浩劫,茅盾未能实现回故乡看看的愿望,但他对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十分关注,时常询问家乡来人,了解故乡的发展情况。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桐乡创办《桐乡文艺》,茅盾题词:“努力学习,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敬祝桐乡文艺创刊”。1958年,他知悉家乡办起了民办中学,欣然汇款500元。当时镇上办报,茅盾亲笔题了“乌镇日报”的刊头。

  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一文中写道:“解放后,故乡日新月异,喜报频传。每当我从故乡来人的口中听到这些消息,总想回去看看,可又总是受到各种意外的干扰,其中就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然而,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深情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977年12月,茅盾在《西江月·故乡新貌》中有“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1978年,他特地派孙女来乌镇探望。1980年,他为乌镇中学题了校名,赠送了书籍。1981年1月18日,茅盾已在病中,还提笔挥毫为兴建中的乌镇电影院题了字,为故乡留下了最后的墨迹。

  茅盾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以熟悉的故乡生活作为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他把故乡的方言俗语、风土人情融入作品中,塑造了“老通宝”、“林老板”这样富有家乡气味的典型形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