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茅盾笔下的上海

2016年07月06日 09:21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周立民

  “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这是瞿秋白当年说的话。说的决断,“没有疑问”,如今这的确不是预言而是事实了。不过,文学新浪逐旧潮,现在《子夜》似乎只能趴在文学史上,同样谈上海,小丫头们更愿意嗲声嗲气地谈“张爱玲的上海文学地图”,而鲜有人提起茅盾笔下的上海。

  《子夜》是从夕阳下的上海外滩开头的,这个开篇绝对是大手笔,不妨说,在关于30年代的上海城市文化记忆中,“没有疑问”《子夜》将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

  浊水西流,香风阵阵,乐音缥缈,暮霭中的碧绿火花,怪兽样的洋栈……茅盾短短的文字写出了现代都市的现实与奇幻的感觉。吴老太爷印象中的上海是“魔都”:“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

  茅盾写出了这座城市的萌动,现代感,也写透了它的畸形怪状,包括一种放荡、颓废的气息,笔法上也有着表现主义的现代感,这是《子夜》超越普通写实小说之处。可惜,多少年来的文学课本,将一部丰富的作品概括为几个干瘪的问题和主题先行的文学标本,所以,书还是要自己一个个字来读。《子夜》原题为《夕阳》,还有一个英文的副题:The Twilight: 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可见,哪怕是作者严格按照现实主义原则构思的作品,然而,他要写出的还是传奇和奇观。这是这本书丰富的地方。

  1937年7月刘岘曾为《子夜》做过28幅木刻插图,结集为《子夜之图》,由未名木刻社出版。1957年,著名画家叶浅予又为《子夜》画了16幅插图,在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子夜》(1957年第1版,28开本;1979年第2版,32开本)中便插了这组线描画。我选的这幅是商界大亨们在黄浦江上狂欢的场景,徐曼丽在小火轮的餐桌上跳舞,围观的人丑态百出,远处是十里洋场,“渐引渐近的繁华上海的两岸灯火在薄雾中闪烁。”(《茅盾全集》第3卷第488页)“船癫狂地前进,像是发了野性的马。徐曼丽刚刚站直了,伸起一条腿,风就吹卷她的衣服,倒剥上去,直罩住了她的面孔,她的腰一闪,就向斜角里跌下去。”(489页)这是那些禁欲的年代里,让人不大敢公开欣赏的文字,印象里不像出自茅盾的笔下,然而,它偏偏是。

  茅盾《子夜》插图之二 叶浅予作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