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这一生,文学与革命的完美结合

2016年07月04日 08:17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沈怡华

  风云际会的20世纪,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年代。茅盾正是文学界乃至文化界的巨人之一。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革命和文学紧密相结合的一生,

  执笔亦从戎。文学成为他为革命而战的武器。字里行间,谱下新文化运动的序曲,书写旷日持久的论争,试答中国走向何处的疑问。那些对故国的凝视,对启蒙的深思,在历史中折射出明亮之光,照亮新青年们的前行之路。

  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其中最重要的轨迹定格在乌镇、上海和北京。今天我们循着茅公走过的道路,追忆指尖匆匆而逝的百年风云。

  志在鸿鹄

  小小少年投身革命洪流

  一百二十年前,乌镇观前街十七号住着一户姓沈人家。1896年 7月 4日,一个男孩在这里诞生了。曾祖父沈焕为孩子取名德鸿,字雁冰,寄语他像鸿鹄高飞。这个孩子便是一代文学巨匠茅盾。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一位秀才,在乌镇行医,喜欢科学、数学。母亲陈爱珠是德鸿的第一个启蒙老师,颇有远见。所以,很早开始,茅盾就受到开明的家庭教育和资产阶级科学、民主思想的熏陶。

  1900年,茅盾四岁了,他的弟弟也来到这个中医兼小商的家庭。取名“德济”,就是日后曾任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的沈泽民。

  8岁时,茅盾进入与他家仅一墙之隔的立志小学读书。校门的两旁留下一幅对联: “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这是一所新旧结合的学堂,既学四书五经,也学算数、西学。茅盾不曾埋首于故纸堆中,而致力于在时代变革中,积极找寻能点亮国家发展前路的思想之光。

  “学生时代,精神当活泼”,要有“担当宇宙之志”,“有奋斗力以战退恶运,以建设新业”……学生时代的茅盾将这些语句留在作文本中,足可窥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后来,转入植材高等小学。在学校,他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作文更是出色。12岁时茅盾就写出了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乌镇,是茅盾人生的第一站。13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轮船,开始中学生活。此后,他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对故土的深情从未减淡。

  茅盾的壮志像一把干柴,很快遇到了点燃的火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在新思想新思潮的影响下,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虽然在斗争中被学校除名,却更激发了他写作的欲望。之后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文章中却多了几分革命、谋新的意味。

  1919年末,茅盾(站立者)与胞弟沈泽民在乌镇。

  用文学做舞台

  成为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预科毕业后,前往上海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译工作。他一边从事文学创作,一边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

  1920年,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茅盾成为其中一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茅盾成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因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茅盾秘密成为了中共中央的联络员。那时几乎天天都有好几封写着“沈雁冰先生转钟英小姐玉展”的来信。不解内情的同事,以为“钟英小姐”是茅盾的红颜知己。其实,钟英是“中央”的谐音。只要外地的共产党员来到上海,一般会先来茅盾这里接头,然后再由他介绍到中央机关。

  随着《新青年》杂志迁沪出版,茅盾应邀为基本撰稿人。此时的《新青年》令更多青年作别未经省思的庸碌人生,走出小我,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进步紧密相连。

  此外,他还与郑振铎、周作人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了《小说月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汪精卫和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茅盾等革命者陷入了危险中,也与党失去了联系,但对革命的信仰并没有动摇,而是用小说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苦闷和思考。

  可当时许多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他就署名“矛盾”,把写好的小说《幻灭》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并在笔名“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这个笔名伴随了茅盾一生。

  此时,茅盾先后发表了《幻灭》《动摇》《追求》,这便是著名的三部曲《蚀》。作品里暗含着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心情和不懈的思考。

  1928年7月,迫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茅盾离开上海,东渡日本。在日本时,他听到国内正掀起新的革命高潮,内心十分激动。1930年4月,他毅然回到上海,不久就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革命文艺活动做贡献。

  1932年底,他的长篇小说《子夜》完成,这是以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上海为背景,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同时,他为揭露日寇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的罪行,创作了《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著名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把“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成就,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担任“左联”行政书记时的茅盾。

  1921年3月在上海半淞园聚会。左起:沈泽民、郑振铎、茅盾、叶圣陶(站立者)。

  矢志不渝

  毕生追求共产主义理想

  1939年,茅盾前往新疆学院任教。1940年在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前往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学校任教半年后,转去重庆,担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复刊《文艺阵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转移香港,创办《笔谈》。太平洋战争爆发,茅盾在中共安排下去桂林,在桂林创作了《霜叶红似二月花》。不久,由桂林前往重庆,开始在特务监视下的3年生活。

  因时局动荡,茅盾一度与党失去了联系。1940年,他曾向中共中央提出恢复党员身份的请求。“你的身份特殊,留在党外对革命事业更有帮助。”中央这样答复,于是茅盾一直以非共产党员的身份,继续活跃在文坛上。

  茅盾毕生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全身心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职务。他的脚步主要停留在北京了。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和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65年被调离文化部。在十年浩劫的严峻考验中,茅盾始终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粉碎“四人帮”后,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这一切,茅盾始终是以党外民主人士的身份出现的。

  建国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等。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经受病衰苦痛的茅盾又焕发了青春,重新活跃在政治和文学领域,写下了声讨“四人帮”,欢呼日月又重光的诗篇,努力撰写回忆录。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虽然病魔缠身,茅盾仍然坚定共产主义信念。1981年昏迷后被抢救醒来,他让儿子韦韬代笔写了一封信:“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这是茅盾写给党中央最后的话,也是弥留之际的肺腑之愿。

  3月27日,一代文学巨匠与世长辞。

  3月31日,中共中央根据他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这位伟大作家的夙愿终于实现了!茅盾的一生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

  邓小平、李先念、彭真、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沈雁冰同志追悼会。

  新政协筹备会常委合影。茅盾(前排右一)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