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桐乡迎接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2016年06月13日 07:44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沈怡华

  6月11日,是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我市通过举行端午民俗展示展演及历史文化陈列巡回展、各类文化作品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体现桐乡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桐乡独特的文化记忆

  7000多年的历史进程,桐乡境内留存了众多的文明印痕和文化景观。

  据统计,全市野外不可移动文物831处,其中登录不可移动文物476处,已公布文物保护单位113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为茅盾故居、罗家角遗址、谭家湾遗址、新地里遗址、京杭大运河。另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为京杭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重要古迹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均为乌镇。全市16家文物收藏单位馆藏在册文物19881件,其中一级文物39件,二、三级文物4089件。无论不可移动文物还是馆藏文物,均居全省前茅。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序

  独具韵味的江南古镇、古村落是桐乡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崇福镇在2015年顺利申报公布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文化与经济取得双丰收;于运河湾的千年古镇石门依托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编制了旅游整体规划,初具框架……自乌镇古镇成功保护开发后,桐乡又启动了崇福、濮院、石门、梧桐等古镇的保护性开发利用。

  此外,全市35个历史文化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也已启动,全市113处文物保护单位在实现文物主体有效保护后,拓展兼顾到了文物生存环境的保护。

  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朱宏中表示,保护利用是为了让更多桐乡人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

  在软硬件建设和活动开展方面,自2014年桐乡市文化中心建成开放后,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市民和游客。而在各个文化场馆里,每月都会举行10多场涵盖各个方面的文化展览,满足市民不同的文化需求。

  参与让非遗“活”起来

  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9项,其中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3项,省级18项,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名录体系和传承体系。建设非遗馆、成立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可以说,佳绩背后,是桐乡不断创新非遗保护、传播、传承方式和途径的探索与努力。

  每逢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市非遗馆总是热闹非凡,广大市民零距离接触非遗,亲身体验“最桐乡”的民俗“家宴”。

  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冯宇表示,这些独具桐乡特色的民俗展演让市民发现乡愁是具象有形的,更是可以互动体验的。

  这段时间,好多市民都被朋友圈里那些奇妙的草木染、古朴的陶艺制作所刷屏。据了解,自去年市非遗馆成功举行核雕、剪纸、木雕、麦秆画等培训班后,面向普通市民的非遗传习班又开班了,通过传承,让非遗在更多人手中“活”起来。“来过一次后,孩子总是嚷嚷着要来非遗馆学做各种好玩的。”市民许小芬去年报名参加了剪纸后,今年又过来参加了草木染的传习班。

  不过,因为这样公益的非遗传习班人员有限,往往报名一推出就被“秒杀”,不少没有报到名的市民已经在打听下期何时开始。不过,为了满足市民所需,从本月起,非遗中心还会在微信平台推出网上课堂“习艺吧”,让市民随时随地跟着名师学艺术。

  除了在内容上创新,寻找新一代传承人也是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非遗保护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后继无人,而建立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可以让非遗项目落地并生根发芽。”冯宇告诉记者,近几年,我市共对12所学校进行“桐乡市非遗教学传承基地”授牌,这些学校分别对接了剪纸、蓝印花布、麦秆画、船拳、花鼓戏、木雕、灶画等非遗活动,开设专门的特色课程,由老传承人定期前去授课。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桐乡 文化遗产 传承 历史文化 单位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