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茅盾与史沫特莱

2016年05月10日 08:52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高玉林

  今年是茅盾诞辰120周年。最近,我重读茅盾的《回忆录》,发现他和史沫特莱女士有深厚的友谊。

  史沫特莱(1892—1950)是美国革命作家,1928年12月来到中国。茅盾与史沫特莱第一次见面是在1930年夏天。那时史沫特莱名义上是《佛兰克福汇报》的记者,实际上在为第三国际工作。30年代先后在上海创刊的两个进步的英文刊物《中国论坛》和《中国呼声》,其幕后人都是史沫特莱。茅盾和鲁迅与这两个刊物发生关系,也是由于史沫特莱的介绍。史沫特莱只会讲一点中文,但懂英文和德文。而茅盾懂英文,鲁迅懂德文。所以史沫特莱凡有事情需要商量,就往往采取聚会的方式。

  史沫特莱关心茅盾的作品向国外介绍的情形,多次问他《蚀》和《子夜》是否已有人在译成英文。茅盾答以不知。于是,史沫特莱就决定自己找人把《子夜》译成英文。这是1935年初夏之事。到了年底,史沫特莱告诉茅盾已经有人把《子夜》译成英文,她已读过英文,要茅盾为这英译本写一篇自传和一篇自序。茅盾对她说:“小传我可以写一篇,但打算用第三者的口气写,因为外国的读者更欣赏客观的介绍而不喜欢作者自己去说三道四。根据同样的理由,我建议由您来写序。”史沫特莱采纳了茅盾的意见。她说:“我可以写序,不过我需要一些材料——一份中国读者对作者评价的综合材料,你能不能提供?”茅盾为难地摊开了双手:“这个我也不好办,对我的评论有各式各样,即使是战友,对我尚且褒贬不一,由我来归纳这些意见就太难了。”史沫特莱想了想说:“我请鲁迅先生写。我这就写一封信,请你交给他。”对于外国人这种直率的作风,茅盾不便再推托。

  第二天,茅盾就把史沫特莱的信送到了鲁迅家中,并向他说了事情的经过。过了几天,鲁迅写信告诉茅盾,史沫特莱要的那份材料,他已转托胡风代笔了。又过了半个月,鲁迅把材料寄给了茅盾,信上他特地叮嘱:告诉史沫特莱,这不是他自己写的。茅盾把这份材料连同自己写的一份自传,一起寄给了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花了偌大精力的那本英译本《子夜》,最终却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出版。

  1936年春节后,茅盾照例到一些老朋友家去“拜年”,也到了鲁迅家中。告辞时,鲁迅送茅盾下楼,走到楼梯中央,忽然对他说:“史沫特莱告诉我,红军长征已抵达陕北,她建议我们给中共中央拍一份贺电,祝贺胜利。”茅盾也停住脚步道:“好呀!”鲁迅继续往下走,又说:“电文不用长,简短几句就行了。”茅盾点着头,转念又问道:“可是电报怎样发出去呢?”鲁迅说:“交给史沫特莱,她总有办法发出去的。”茅盾因为还要到别人家去“拜年”,就告辞了。后来,因为忙于别的事,见到鲁迅也没有再问起这件事,以后也就忘了。直到4月底冯雪峰从陕北到了上海,才告诉茅盾:“你们那份电报,党中央已经收到了。在我离开的前几天才收到的。”茅盾由此猜想,史沫特莱一定是把电报寄往巴黎,再转寄莫斯科,才发电报到陕北的,所以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茅盾第二次又听到讲起这份电报,是在1940年5月,茅盾全家到了延安,暂住交际处。张闻天来看茅盾。茅盾介绍了30年代上海左翼文学运动內外斗争的种种情形。在谈话中,张闻天插了一句:“你和鲁迅给中央拍来的贺电,我们收到了。”当时茅盾漫然听之。在茅盾看来那早已是历史陈迹了,当然没有想到要去追问电文的内容。

  茅盾在《回忆录》中感慨地说:“谁能料到这份电报在全国解放后竟成了一大‘疑案’。其实,鲁迅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崇敬,在我与鲁迅的单独接触中,从他的口中听到的多了,只不过这些话他只在极小的范围内讲,在通信中和日记中,他是不谈或故意不记的,而这份贺电不过是他的这种感情见诸于文字的一例罢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茅盾 鲁迅 英文 材料 电报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