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陈鸿寿行书金笺联赏析

一份天趣 几多才情

2016年05月09日 08:36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高逸仙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曼龚、曼公、恭寿、翼盦、胥溪渔隐、种榆仙吏等。浙江钱塘人。

  陈鸿寿曾任江防同知和海防河务同知,还做过江苏溧阳知县,后又在赣榆(近山东的江苏海州地区)任知县。

  作为艺术家的陈鸿寿,涉猎广泛,造诣极高。他能书善画,绘画精于山水、花卉,书法以隶书和行书最为知名。他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其篆刻出入秦汉,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

  然而,三百年后的今天,老百姓最津津乐道的是他设计的“曼生壶”。今天在陶都一批批乐于在瓷器上、紫砂上画着、写着、刻着的艺术家们,不一定知道,是陈鸿寿第一个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让陶壶充满了人文气息。

  紫砂做壶,明朝以来,不乏精品,然再精美也只是工艺,再出名的师傅也只是匠人,在“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时代,不大会有哪个官员,哪个读书人闲来无事,去做把壸玩玩。而陈鸿寿凭着心性,随心所欲地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把书法、绘画、篆刻在一把小小的茶壶上相生相融,完美结合。硬生生地把工艺玩成了最高雅的艺术。

  陈鸿寿在他的《桑连理馆集》中曾说:“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这一点可视为陈鸿寿艺术思想的总论,“天趣”二字,在盛行考证经籍的乾嘉时代显得尤为难得。他做壶如此,对书画更是如此。

  此行书联写于洒金笺上,由于这种纸的特性以熟纸居多,不容易渗化,所以毛笔运行的轨迹呈现出来,更能想见书家挥毫时的状态了。

  上联“所得迺清旷”,前三字横势,后两字竖势,尤其是最后一个“旷”字,一撇下去,极尽纵逸之势,结构开张,显得快意磊落,势不可挡,有李北海的结体,黄庭坚的气势。下联“但取不磷缁”以斜势为主,运笔极快,动感十足,天趣盎然,笔画也苍涩可喜。整幅对联写得清劲潇洒,穿插挪让,相映成趣,妙在变化无端而出于无意,正是书家学养、天性的出色展现。

  联中印章共五枚,“陈鸿寿印”和“曼生”两枚印剪贴于下联款识下方,作者或考虑洒金笺上盖章效果不佳,才有此举。另有钱君匋的收藏章两枚,朱屺瞻收藏章一枚:“曾在朱屺瞻家”朱文长方印。由此推测,上个世纪中叶,朱屺瞻转让数件书画于钱君匋,应该也包括陈鸿寿这件行书联。

  陈鸿寿曾画秋菊茗壶一小帧,题曰:“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质朴自然,风趣隽永,极具幽默感。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曼生逸致,由此可见矣!

  清陈鸿寿行书金笺联

  立轴纸本174×33.5厘米

  君艺编号53

  联文:所得迺清旷,但取不磷缁。瀚筠仁兄属,弟陈鸿寿。

  钤印:“陈鸿寿印”白文方印,“曼生”朱文方印。鉴藏印:“曾经钱君匋珍护”朱文长方印,“豫堂”朱文方印,“曾在朱屺瞻家”朱文长方印。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书画 篆刻 行书 紫砂壶 艺术家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