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到乌村寻找我们的“小辰光”

2016年04月20日 07:59来源: 作者:记者 杨 薇 通讯员 陆慧婷

  这里没有喧嚣,这里没有车水马龙,乡村宁静至美。如何唤醒沉睡在现代化楼房之下,被钢筋水泥所束缚住的“乡愁”?江南乌村给出了答案。今年年初开张营业的乌村以田园风光为主题,用“休闲度假村落”方法打造的新型、高端旅游度假生态区,重现乌镇独特的乡村田园风貌。

  定格在水乡人脑海中的

  “美丽乡村”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就是宋朝诗人翁卷笔下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而现在你来江南乌村就可以观赏到这诗中的景象。乌村与别的江南乡村相比有共同点,也有其独有的气质。乌村的前台称为“村委会”,这里同时也是大堂、展厅和接待处。往返于西栅和乌村的接驳车就停在这里,随叫随到。后期还会有乌篷船,在乌镇的水道中荡漾片刻,瞥一眼水乡的旖旎,便可到此办理入住手续。乌村的管理者是“村长”,而游客则是乌村的“村民”,就像农人一样采菱角、捉虾、捕鱼、下地……让你真正体验诗意的田园生活。

  乌村的房屋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大多是一楼一底、前场后竹的两层楼房,灰黄的墙面,乌黑的瓦片,看上去旧旧的,却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样的画面一定在每一位江南水乡人的记忆里出现过。

  村里的人不想出去

  昨天,记者走进江南乌村,和一名土生土长的乌村人了解了村子的过去与现在。年近六旬的纽文珍现在是乌村的一名工作人员,“我舍不得离开这里,所以留了下来。”纽文珍介绍,乌村原来是乌镇虹桥村的一部分,原有60多户人家,300多名村民。

  在“村委会”旁的两栋房子就是纽文珍以前的家,一栋成为仓库,一栋成了民宿。在她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一栋白墙黛瓦的老房子,外表有些陈旧,透露出岁月的痕迹,“这是我老公的房子,他从小一直住在这里,旁边几栋是他兄弟的。”走进屋子一片敞亮,左边是二层楼的客房,穿过一个小天井就是休闲吧,“房子外表没变,里面格局也差不多,我们当时八口人就住在前面这栋二层楼里,这个休闲吧以前是我们的厨房。”

  坐在休闲吧,纽文珍向记者介绍起房子的点点滴滴。“你看头上这梁也是老底子留下来的,以前我们也没有好好打理,现在经过后期装修,已露出原来的面貌。”她指着窗外的菜地,“这就是我当初种的地,以前我们生活的收入就是来自于此,现在这块地倒也保留得很完整。还有这两口井也是多年来一直保留下来的,一点都没有变。”

  “两年前搬出了这个村子住到了外面,现在回来坐在这里依稀还能感受到孙子孙女在天井里玩闹的场景。”纽文珍告诉记者,好多老乌村人为了留住这一份“乡愁”留下来成了景区的工作人员,“能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房子,就能回忆起以前的生活,我们年纪大了,容易感慨,容易恋旧。”

  村外的人一直想进来

  除了纽文珍这样的老居民,还有一些工作在外的“游子”或者生活在城市中的现代人也能在乌村找到一缕“乡愁”。

  前几天,有一对来自温州的小情侣,慕名来到乌村,刚下车,女孩子就忍不住发出感叹,“这和我记忆中的外婆家一模一样!”路边是黄澄澄的油菜花田,远处是一栋栋古老的农房,“外婆家在好几年前就拆迁住进了新楼房,这样原生态的农村也已经好久没见了。”女孩子兴奋地观赏着乌村的一草一木,“这是在种番茄,这个是小青菜,还有这个是豌豆!”女孩子激动地说,“来到乌村不像是来到景区,而更像是回到了小时候的时光。”

  除此以外,进入乌村后,还有近30项充满乡土气息的体验活动可供所有游客免费玩。昨天,记者走进“村委会”,这里正在进行农民画体验活动,游客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正在创作一幅江南春耕图,“现在都是机械化耕作,这种纯人工的耕作方式几乎在南方已经看不见了,也就只能体现在画里。”

  乌村“村长”娄舜说,到了乌村,按照乌镇人说法,就像到了亲戚家,或者回到了小时候的故乡。人与人坦诚、乡亲们实诚、村头茶馆喝茶唠嗑……他希望,这颗闪耀着美丽乡村气息的“珍珠”,能够成为乌镇送给游客们的一件秘密礼物。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新闻标签:乡愁 以前 留下来 休闲吧 一栋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