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实干赢民心 实业带民富 实事惠民生

2016年04月15日 08:52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撰稿 宋彬彬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说明了“支点”的重要性:只要“支点”找得好、找得准,就会起到很大的积极效应。对于桐乡而言,十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以追求美为标杆的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就是一个很好的支点,撬动着乡村发展格局的巨变,带来了乡村经济的大发展。

  今天,本期《行进百村精彩故事》专栏,就由笔者带你走进河山镇堰头村,听一听村民的喜乐事,感受一下村级领头雁的发展大计,从这个昔日的经济薄弱村的转变中,去感知和思考桐乡美丽乡村建设的深远意义。

  【村庄名片】

  堰头村地处河山镇北部,位于桐乡市与湖州市交界处,申嘉杭高速公路穿村而过,水陆交通比较便利,是城郊结合型的村庄。全村现有26个村民小组,675户农户,总人口2829人。村域面积约3.9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49亩。2015年村工农业总产值3.71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5383元。先后被评为嘉兴市绿化示范村、嘉兴市优美庭院示范村、嘉兴市文明村、桐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走进村里听故事】

  “堰头村变形记”

  【旧貌】堰头村的变化,也就在这短短三五年里悄然发生。正如村民老赵所言,恍如一夜之间村里变了个样。这话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事实也的确如此。在2013年以前,堰头村的村级集体经济还不到15万元,日子过得紧巴,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群众的文化生活单调,民生事业发展较为薄弱。当村班子无法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办好实事时,这便导致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强,形成恶性循环。

  【新颜】一幢幢农村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宽阔平整乡间道路通组到户,文化广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施齐全……如今,走进堰头村,一副雅致的美丽乡村画面便呈现在面前。在村党总支书记唐荣方看来,这正是美丽乡村建设给堰头带来的巨大改变。

  【变形密码】“如果村里日子过得紧巴,哪来的资金实力去办实事,去赢得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2013年换届选举,在村工作多年的唐荣方成功当选村书记,看着眼前破旧的村部,翻着密密麻麻记着许多工程款项未付清的账簿,他便下定决心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唐荣方与“两委”班子成员研究决定,借助美丽乡村建设东风,积极争取上级各项资金支持,完善村民休闲文化设施。另一方面,要对村内的闲置资产进行盘活,从而壮大集体经济。

  找准路子后,唐荣方说干就干。他和村班子成员一起,对村里的存量资产进行整合,对村集体危房、旧房、厂房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实现了村收入增加。同时,借助新农村建设机遇,通过宅基地整理、土地流转等,带动了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集体收入从原来的每年15万元增加到67万元,彻底摆脱了经济落后的局面。

  2015年,浙江省首个并网发电的“渔光互补”项目又给堰头村带来了全新机遇。利用这一项目落户堰头的契机,村里土地得到了盘活,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提高了老百姓的固定收入。流转闲置土地的100多个农户,每年都能拿到1000元的土地租金。

  发展就是要改善民生,有钱就要办实事。怎么办?重点办哪些事?经过走访、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等,村“两委”最终确定了一张单子,一张为民办实事的清单。方向明了,定好了就干,下一步就是“逐条销号”。

  “村里走路黑灯瞎火,下雨道路更是泥泞不堪,晚上想散散步都没地方去……”这些问题老百姓反映最强烈,以前没钱干,亏欠老百姓太多了。村“两委”讨论后,决定对全村道路进行硬化,共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并力争在年底前完成通路到组,解决村民出行难题。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去年,一万多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公园拔地而起,村里还建起了文化礼堂,总建筑面积1230平方米,展示了堰头村的村史村情、乡风民俗、乡贤模范等,成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接受文明洗礼、丰富心灵世界的又一精神家园。堰头村蔡家里组村民朱利清说:“以前几个老伴想在一起下下棋都找不到好地儿,现在大家天天都要往文化礼堂、公园赶,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充实,身子骨也硬朗多了。”

  如今,一个个目标正如期实现,作为村里的领头人,唐荣方拿出那份清单,看看“销号”情况,很欣慰、很自豪。村子美了、农民富了,近年来,堰头村对村民提出的问题“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原则也已经成为村委会的工作理念。无论是项目的动工还是民生设施建设,村“两委”班子都突出抓好村干部、村党员、村民小组长这三支队伍。自唐荣方上任以来,村里所有项目都实行公开化,不论大小均由村班子成员和“三小组长”集体讨论协商。

  正是通过真真切切为民办实事的工作,融洽了干群关系,全村上下拧成了一股绳,各项工作风生水起,有序、健康、持续地发展,各方面建设走在了全镇前列。

  【启示】在唐荣方看来,在村里干事情,时刻要保持一颗为民务实办事的公心,这样才会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只要心里装着村民,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群众心里自有一杆公平秤,只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为群众办事,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倾听聆听群众呼声,才能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而对于全市的行政村而言,堰头村的发展蜕变同样带来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积极盘活现有资源,向上找政策支持、向外找项目落地、向内以实效惠民生。

  “幸福堰头剪影”

  河山镇曾是桐乡的养猪大镇,生猪存栏量最高峰时达到7万多头,堰头村同样毫不例外,也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村。而近两年来,随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以及生猪减量提质等中心工作的开展,堰头村生态环境实现了质的突变。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越来越多的村民从生态求美的征程中获取了更多幸福感,也因为一个个精彩的转身,走出了一条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这些,都是值得全市其他同类型行政村去借鉴和参考的。具体来说,堰头村的巨变,可以从村民的具体实践中寻找到一二答案。

  张福林:昔日养猪大户,今变养鳅达人

  张福林是堰头村的一名养猪大户,一年前,他拆掉700多平方米的猪舍,卖掉生猪,卷起裤腿,开始下田养泥鳅。如今,50亩水塘的泥鳅长势喜人。

  从一名“猪倌”转身为养鳅大户,张福林现在觉得很值。他说,养泥鳅一年能赚个20多万,既省力又不污染环境,很实惠。这样一个转身,也让张福林深刻地懂得,现在发展养殖业,要掌握好科技法宝。

  走进张福林的养殖基地,这里不仅苗种孵化棚、饲料仓库、实验室等应有尽有,而且还配备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其中还有从高校水产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培育泥鳅苗其实对技术要求挺高的,涉及动物营养、生育繁殖、疾病控制等多个领域,一般人根本拿不下。”张福林说,自己一开始就曾在技术上吃了不少亏。有一次,他刚把一批泥鳅苗放入大池,就陆续出现了体表出血症状,死了不少。“当时可真把我给急坏了。”他说,后来多亏市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上门“问诊”,诊断鳅苗患了出血病。在采用专家开出的药方以后,这批得病的鳅苗才终于“缓”过来。

  技术就是效益,不服就得吃亏。经过这一次教训之后,张福林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自那以后,他不仅购置了大批关于泥鳅养殖技术方面的书籍报刊反复研读,将新技术新经验用于实践之中,还专门聘请了大学生担任“技术顾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福林培育泥鳅幼苗成活率基本达到40%以上,而泥鳅幼苗的成活率能达到30%都是比较高的。泥鳅苗种的市场行情较好,张福林培育的泥鳅苗种销往湖州等地。像张福林这样的养殖户,在堰头村还有许多,他们都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顺利实现了转产转业。

  张继昌:优美庭院,美了家园更美了心灵

  昨天,笔者来到堰头村学堂组“优美庭院”示范户张继昌家中,只见他开阔的院子收拾得井井有条,四周栽满了绿植,让人赏心悦目。张继昌还在忙着打理树枝,院子里的花开得正鲜艳,简直就是一个缩放版的家庭微花园。

  “现在家里环境好、空气好,住得这么舒服,就连已经搬去市区多年的孩子每次回来都说想多呆几天呢。”张继昌高兴地说,自从村里开展“优美庭院”创建活动,号召大家在自家房前屋后、室内室外种植花木后,他每次上街,就会有意识地买一些植物回家。“这些植物不仅可以装点一下院子,还能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呢。”

  创建优美庭院,成了不少村民的自觉行动。像张继昌一样,许多村民都积极响应号召,创建“优美庭院”,做到物品堆放整齐美、卫生清洁环境美、花木茂盛绿化美、身心健康生活美。

  “把自己家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净一点、装扮得美丽一点,能起到很好的滚雪球效应,带动全村变得更美。”看到张继昌把院子收拾得这么利落,邻居们也坐不住了。特别是马大姐,她还和组上几位妇女组成小分队,逮着空闲就来个“大扫除”,清除卫生死角、清理乱张贴的“牛皮癣”、宣传“优美庭院”创建知识……

  如今,创建优美庭院已经变为堰头村家家户户的自觉追求,还延伸到村民素质提升等方面。村民老张脾气不好,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和老伴吵个不休。因此,虽然家里收拾很干净,却因为“四好家庭”评选不达标,与“优美庭院”示范户失之交臂。“老张挺失落的,自那以后他便开始反省自己的言行,比以前忍让了不少,就连邻居都很惊讶于他的变化。”通过“优美庭院”创建,激活家庭细胞,农村的文明新风尚正在悄然形成。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民生 优美 庭院 泥鳅 福林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