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哦,很乌镇……

2016年04月06日 09:08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罗佩英

  “哦,很乌镇哦……”这是一位音乐人士在听到同事手机的彩铃时脱口说的一句话。这不经意的一句话,不仅让我这个乌镇人心生自豪,也一直想象着他说的“很乌镇”该是什么样的。是小桥流水、柳条轻舞、桨声欸乃的水乡意境?还是长一声短一声的吴侬软语?

  曾有朋友们问过我:“你这个乌镇人为什么不写写乌镇?”其实我也想写,可我不敢写。写什么、又怎么写呢?乌镇的春华秋实,四季轮回,市起市落,日月更替,还有从小听惯的美丽传说,对我来说就如参差的马头墙、雕梁画栋的老厅堂、充满乌镇特色的枕水楼阁,还有那古桥、老街和长长的石板弄一样,老早就在哪里,不足为奇,就算是印证历史年轮的唐代银杏、富有历史底蕴的昭明书院、一代文豪茅盾故居,也不当它是风景了。乌镇就是这样子的,从没感到它们有多惊艳或多伟大。

  大概这就是很乌镇?这就是乌镇的魅力所在?久经风雨侵蚀的青石板与风烛残年的老屋,时尚滑板与七彩童车,文豪茅盾与农民老通宝,统统都是乌镇的。就连诗人木心先生在外兜了几十年,最后还是回到了乌镇。为什么?外面过不下去吗?啥没见着?没有吧!也许就是为这无法形容、无法言语只能像音乐一样让人感受并一直回荡在心中的那种感觉,便是“很乌镇……”

  哦,很乌镇。这是一个比喻,却没法定义。乌镇这个湿漉漉的水乡古镇会让人们看到、感受到无法复制的历史积淀,厚重的人文累积,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除了这些,乌镇还有那些屋角街旁有一搭没一搭做着生意的小店:漫着酒香的甜酒酿、老得椅子发亮的剃头店、吱吱拉着线的布鞋坊、灶头上蒸着散着浓浓草头清香的甜麦塌饼,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店作坊,它的历史比我爷爷的爷爷还年长……

  也许有一天你能从老街临河水阁的木窗中见到一位耆耄老人,他时而埋头工作时而眺望窗外,老屋内一只壮实滚圆的花猫在喵喵叫着,一位娇小素净的老伴在旁静静地陪着。老人静静地在老屋做着自己心爱的竹刻,动静不大成就很大。北京荣宝斋收藏着他的作品,多少收藏家以获取他的一方竹刻为荣,他得过“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这样的称号,有过“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这样的殊荣。然而,他居住的老屋还是那单扇木门依然斑驳着吱吱嘎嘎。

  乌镇是什么,真的说不清。知道茅盾农村三部曲的很多,知道当年乌镇陈庄竹篮曾是上海滩上“竹霸”的越来越少,上海滩上曾经有多少家庭主妇早上提着陈庄竹篮去菜场,装回来一家老少一天的吃食——这些曾经也很乌镇。而今,陈庄竹编被钱继涯、钱利涯这两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做得风生水起,集观赏、美术、实用等多种功能的300多种创意竹编品种让陈庄古技焕发了新姿。用篾刀、巧手加奇思妙想编织着经得住岁月沉淀仍是乌镇的竹编,延续着乌镇的传统文化。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很乌镇的。

  乌镇很小,只有67.22平方公里,5、6万常住人口,乌镇又很大,容得下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众多大师级的人物。乌镇静,车水马龙不属于它。乌镇有晨起的鸟儿掠破了河面的恬静,老人在弄口摇着蒲扇的祥和,喝早茶的人们放在店门口带卖的那把湿漉漉的野菜还带着露珠。

  哦,很乌镇。让我知道乌镇是经受岁月的积淀、洗尽铅华的素净、滤过喧嚣的宁静才有了像音乐一样的让人来感受和聆听……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