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这张“和谐”牌,桐乡企业打得妙

2016年02月17日 09:00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孙怡 沈怡华 见习记者 陈怡夏

  和气、和谐、和睦……“和”字画龙点睛,意预美好。围绕“和”字,近年来,许多桐乡企业也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以恒基建设集团为例,其建立了国学馆,并将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写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正是这种和谐文化在企业内部不断蔓延,“恒基”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骨干人才,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浙江嘉名控股有限公司认为,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才是办好企业的关键。建造员工宿舍、设立关爱基金……贴心的关怀让许多员工不离不弃,最后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以上这些事例恰恰印证,面对企业这个大家庭,唯有和谐,才能同心而行,共谋未来。

  恒基:翰墨有形,浸润无声

“恒基”阅览室一角

“恒基”文化博览园

“恒基”员工聆听感恩教育报告会

  打造百年老店,不少企业界人士梦寐以求。

  然而,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

  在恒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早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国学馆、桥梁馆、职工心灵港湾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物。

  从1995年创立以来,“恒基”一直是业界的楷模,不仅是创业致富路上的“排头兵”,更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带头人”。

  一家企业能被模仿的是产品和服务,不会被抄袭的是企业文化,文化才是魂。

  在“恒基”,企业文化建设,正如星星之火般形成燎原之势。

  恒基特色旅游园:聚合文化的力量

  古色古香的庭院、浪漫美丽的花园,整一幅水墨丹青,江南水乡文化跃然呈现。寻廊闻鹦,恒港观鱼,活水灵动,一条青石板路贯穿始末。

  这是AA级旅游景区恒基文化博览园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个占地7500多平方米的景区,就诞生在桐乡梧桐工业区恒基建设集团厂区内。

  全国市行政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AA级旅游景区、省级首批“心灵港湾工作坊示范点”……恒基文化博览园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2008年设立党建企业文化中心,经历了5次改造,总投资2500万元,如今博览园内已拥有职工心灵港湾、国学馆、永不忘本馆、桥梁博物馆等综合性文化展示平台。

  之于董事长吕德坤而言,永不忘本馆是独一无二的企业“法宝”,它还原了公司创立初期的5位老员工的工作场景。

  以1995年同福路桥的5位创始人为原型的蜡像,生动地还原了同福路桥成立时第一次股东会议的场景,还保留有曾经使用过的各类办公用品及资质证书,曾伴随公司成长的“海狮”牌自行车、第一辆“红旗”牌轿车、老式压路机、搅拌机等等,这些物品无一不展现着同福路桥的创业历程。

  “正如它的名字,永不忘本。”吕德坤说,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员工可以铭记艰苦奋斗的岁月,发扬吃苦耐劳、不断创新的精神。

  2010年,一直对国学饶有兴趣的吕德坤将“国学”搬进了企业,成立“国学馆”。这无疑成了“恒基”企业文化里程碑里崭新的一页。

  吕德坤回忆,起初“国学馆”的建立,是想把儒家思想打造成一种模式,一种管理制度去实施,通过“国学”传播,传承“国学”精髓,传承“恒基”之本。慢慢地,“国学馆”演变成了员工培训的一个特殊场所,不学业务,不学技术,只学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从“小爱”到“大爱”将关爱进行到底

  在“恒基”,中高层领导走进员工家早已成为一种惯例。每一位高层领导结对10名员工。

  如果不是那一次走访,或许沈金荣还在为父亲的病情烦恼,如果不是那一次走访,他也不会成为工程部的顶梁柱,他设计的2个工程更不会一举拿下“浙江省市政金牌奖”。

  2014年上半年,原本兢兢业业的沈金荣突然变得迟到、早退,连续数个月的考评都排在了名单的末尾。这细微的变化,让当初与他结对的党支部书记兼副总裁费爱华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沈金荣的父亲被查出患了心脏方面的疾病,为了尽可能多地筹集医药费,沈金荣在晚上找了一份商场销售的兼职,每天都得干到晚上11点才回家。

  费爱华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启用了“党群关爱基金”。给沈金荣送去企业的关心和救助金。企业的关爱,让他有了家一般的暖意,也成了他日后奋斗的动力。“党群关爱基金”是“恒基”于2012年出资100万元成立的爱心基金,面向全市、用于困难党员的救助慰问和贫困生、困难户、敬老院、福利院的慰问救助。

  然而,“恒基”的关爱脚步不绝于此。除了企业内部的互帮互爱,“恒基”不忘感恩社会,连续3年出资500万元冠名慈善基金;捐助25万元支持村、社区成立“村级慈善工作站”;设立恒基“崇学奖”,至今已圆了百名学子的学业梦。

  每一步,“恒基”走得坚定。在吕德坤看来,这是“恒基”发展的“根”。爱是生命的延续,之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延续,是企业精神的延续,企业文化的延续,更是企业品牌的延续。

  因“桥”而兴起也因“桥”而源远流长

  “恒基”的前身,桐乡市同福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是桐乡首家民营建筑企业。从一支小打小闹的工程队,到现在已将“中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嘉兴市市长质量奖”等多个含金量十足的奖项揽入囊中。这一路,“恒基”离不开“桥”。

  桥梁,对于“恒基”来说,不仅是业绩的象征,更是其发展壮大的见证。修路建桥造福四方,至今已修建桥梁200多座。谱写了一段段辉煌的“恒基”历史。

  桥是水上要津,空中霓虹。对桥梁的这种特殊情感,让吕德坤坚持想要做一件事:弘扬桥梁文化,提高古桥保护意识。2013年,桐乡市江南古桥文化研究会成立于“恒基”,桥梁研究者、古桥爱好者纷至沓来。吕德坤始终认为,“恒基”因桥而立,桐乡因水而美,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有桥的地方便有水。桥与水,水与桥,相得益彰,将桐乡这座江南小城凸显的与众不同、独显神韵。

  建一个“桥梁博物馆”。长久以来,他对“桥”的念想,一直弥绕于心间。

  于是,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桥梁博物馆”应运而生。其间实物、模型、照片及桥梁构件等展示江南桥梁发展史与桐乡古桥风采,包含了桐乡100余座具有代表性的古桥,描述了古桥历史、构造特色、传说故事等。

  在吕德坤看来,“桥梁馆”不仅记录了“桥”的历史,更多记载了“恒基”对于桥的那一份“情”,也让更多的人知晓,“恒基”因“桥”而兴起,也因“桥”而源远流长。

  嘉名控股:用爱激发企业创新力

“嘉名控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员工有了归属感

“嘉名控股”员工主题演讲

嘉名控股公司办公区

  浙江嘉名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嘉名控股”)现拥有“嘉名染整”、“嘉名纺织”和“嘉名科技服务”3家子公司,是一家集高档面料织造、染色、印花、后整理、科技研发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现有员工800余人,其中外来员工占6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在800多人的员工团队里有不少是工作10年以上的老员工,而且还不乏夫妻档、父子档、兄弟档等。

  “嘉名控股”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让这些员工甘心守着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它?

  多样化教育培养有爱员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化,劳动密集型传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因素越来越多,“招工难、招工贵”和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现实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少压力。“嘉名控股”愈发觉得以人为本才是办好企业的关键,并将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财富,使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企业都会花高额费用邀请全国著名培训师为员工讲授“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有关课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模式”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员工。有一次,染整事业部定型车间机长张红兴因患眼角膜脱落动了手术,昂贵的医药费,使原本生活条件一般的的家庭雪上加霜。

  正当张红兴一家对后续治疗的费用发愁的时候,染整事业部向员工发出倡议,希望大家为张红兴献一点爱心。倡议发出后,马上得到广大员工的积极响应,大家踊跃捐款。

  当张红兴拿着1.5万多元的爱心款时,十分感动。“我很庆幸能在嘉名这么温暖的集体中工作。”

  缕缕关爱让员工找到归属感

  企业究竟应该以什么留人——薪金?福利?情感?“嘉名控股”认为,只有真正让员工找到归属感,才能留住员工的心。

  前些年,企业成立了“调解组织和梧桐子”工作室,广泛听取员工对公司的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员工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员工想要住得舒心些,企业就投入近2000万元,建造了9000多平方米设施齐全的高标准员工宿舍楼,可容纳700多名员工同时入住,设有夫妻房、单人间、双人间等多个类别。

  2012年12月,“嘉名控股”建立“嘉名关爱基金”,并开展常态化慰问困难活动。

  企业外来员工占60%左右,每年春节返乡成为了一个大问题。看着员工们为买车票赶车忙碌,今年2月,企业花了7.5万元专门包了一辆车,送员工回家过年。

  浙江嘉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莫炳荣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必须依托企业文化这个平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不断创新让企业永葆活力

  创新是一家企业永葆活力的秘诀之一。

  在经编事业部有位被大伙称为“张大师”的青年员工,他叫张东艳,现担任经编事业部生产技术主管,30多岁的年纪却有着10多年的工龄,多年如一日,积极研发新产品,每年开发10多项新产品。

  有一年,一老外客户提供了一样品,在“张大师”的潜心分析和研究下,得出试样与原样一致,当时客户就连用三个“Good”赞扬其为“嘉名控股”的人才。此后的一年中客户下订单300万米,产值超4000万元。因为业绩人品兼具,这位“张大师”也被授予了桐乡市“十佳最美青工”。“嘉名控股”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活动,出台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奖励办法,开展QC小组活动、提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奖励政策,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员工开展各类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定意义上来说,员工的成长直接关乎企业的发展。“嘉名控股”开展学历提升工程,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双元制”大专班,首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崭新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人、爱、技术,三者合一,“嘉名控股”正在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金牌商标:和谐“铺路”,缔造“金牌”

“金牌商标”工作区

“金牌商标”员工素质拓展

“金牌商标”员工合照

  从创业之初几十平方米的小办公室,到如今拥有环境简约时尚的一千多平方米的办公环境;从最初的4名锐意进取的“创业者”到如今由30多人组成的“精英团队”;从桐乡市知名网商,到成为全国商标行业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这10年,浙江金牌商标代理有限公司(下称“金牌商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这个商标行业的传奇是如何缔造的?在“互联网+”的浪潮下,“金牌人”又怀揣着怎样的梦想,全新起航?

  诚信为本,专业铸就100%满意度的背后

  走进“金牌商标”的办公楼,简约时尚,又不失清新雅致。走廊的墙壁上挂满了金色的奖牌,桐乡市十佳网商、嘉兴市“十佳”先进典型电商企业、浙江省工商企业信用A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这些荣誉的背后,是“金牌商标”10年奋斗史的见证。

  2014年,“金牌商标”代理商标申请业务量位居浙江省行业第二名,申请总数量接近5000件。每年商标交易1000多件,商标交易成功率100%,客户满意度100%。数字背后,是“金牌商标”一以贯之的服务理念:用诚信争取新老客户,靠服务换来满意微笑。“金牌商标”的顾客,立足长三角地区,遍布全国各个省市。用金牌商标总经理熊辉的话来说,最东边的有东北三省销售大米的客户,最南边有海南做椰汁、饮料的客户,新疆有做水果商标的客户,在四川、重庆还有经营餐饮、调味品的客户,但他们都认准“金牌商标”。“90%以上的客户都是通过网上交易,也许已经成交了好几单生意,但都没有和我们的商标顾问见过面。”熊辉觉得,这就是诚信的力量。产品战略、客户战略、竞争战略、人才战略、赢利目标、绩效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这是“金牌商标”的八大战略,也被形象地称为金牌《天龙八部》。公司的发展与每一位“金牌人”的个人修炼并进,各个习得“十八般武艺”,在一场场“商标战役”中,百战不殆。

  分享担当,责任在心良性竞争,在创新中成长

  在这个仅30多人的团队中,平均年龄才28岁左右。而正是这个“小而精”的团队却创造了“广而优”的商标行业传奇。这离不开金牌团队中每个人的携手拼搏。“分享”是他们共同成长的力量,“责任”是他们牢记心中的使命,而“良性竞争”则为公司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虽然进入“金牌商标”才短短4个多月时间,但李晓燕已经成为了公司的金牌行政助理。作为公司的“大管家”,她的工作细而杂,大到人员招聘、制作数据报告,小到公司的日常接待、保洁,乃至为员工订午餐。如今的她,早已把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事务都管理得井井有条。

  每天7点30分左右,李晓燕总是第一个到公司,做好晨会的安排。李晓燕说,公司就像她的家,她愿意和每位家人一起分享工作,分享生活。“在商标行业,常常会出现一个客户联系了两个业务员的情况。但我们的业务员会相互商量,其中一位会主动让利,一起合作为客户制定出最优方案。”熊辉说,但另一位业务员并不是完全退出,而是从旁做好协助工作,出谋划策。

  家人般的体贴,在包容中相互促进。良性竞争,是“金牌商标”的一大亮点,这也激活了公司内部活力,彼此分享接纳。

  团结一心,共同成长感恩“金牌”,感谢有你

  感恩,让“金牌商标”处处充满着温情。每年,公司还在感恩节的时候举办感恩活动。而今年的感恩节,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打动了公司所有的人。

  重庆姑娘刘莉和桐乡小伙子周珏伟在“金牌商标”相识。她是他的师傅,他和她一起进步。他们相知,相恋,到如今即将组成自己的家庭。他们感恩“金牌商标”这个团队,也感恩彼此不离不弃的陪伴。“2010年,我只身一人来到桐乡。”在刘莉心里,这6年,却从未感到过在异乡的孤独。因为在这里,有这一群可爱的家人陪伴。去年周珏伟准备了6份礼物,送给公司里帮助过他的人。他说,以前感恩都只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进入“金牌商标”后,他自己将付诸在行动上。

  和“金牌商标”所有员工一样,熊辉心中也有一个梦,这是一个关于““金牌商标”腾飞发展的梦,也是一个关于“互联网+”的梦。

  去年8月8日,“金牌商标”旗下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平台——“麦知网”诞生了。商标“买卖直联”,无缝对接,多渠道并举,编织更加广阔的商标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认真、快、保证完成任务!”喊着激昂的“金牌口号”,“金牌人”再一次扬帆起航。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