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村里换房换出了别样温情

2016年02月05日 09:24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沈怡华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间温暖的房子不仅可以为家人遮风挡雨,更是安身立命所在。随着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很多农民将新房搬进了新村聚集点,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对于生活拮据的贫困家庭来说,动辄几十万元的造房款实在是只能仰望的事。

  于是很多农村都会有这样一种“怪像”。周围的农房都拆除了,就剩下孤零零一两幢破败的房子,犹如一个个“孤岛”。而村里想要利用这些土地进行土地平整、宅基地整理,却又无从下手。

  当村庄发展遇到这样一个个“孤岛”,如何有效解决?如何保障群众权益?石门镇春丽桥村另辟蹊径,通过帮助村民换房,既改善了贫困家庭的生活品质,又有效促进村庄规划和公益事业的建设。在换房中,也换出了别样的温情。

  两户村民换房成创新之举

  石门镇春丽桥村王永富的家正是这样一个“孤岛”,周围邻居早已人去楼空,纷纷搬到了农村集聚点,搬空的老房子也已拆了半面墙。

  王永富今年50多岁,家中还有个儿子,两人靠打点零工为生,虽能糊口但要造房,实在有些难。

  王永富倒不是没有盘算过。他看中了一套房子,正是相隔几百米外潘家埭小组潘兴根的房子。老潘家已在新村点规划好土地,准备来年开始造新房。原来他家的3层小楼虽然造了有20年,但整洁透亮、房体牢固,居住根本没有问题。

  想是这么想,但王永富不敢将话挑明:“人家好好的房子,能乐意让给我们住吗?”

  这个想法传到了春丽桥村党总支书记张卫兴的耳朵里。张卫兴正为王永富家的房子发愁。“老王家所在那个区块,按照村里规划,要复耕变耕地,因为老王一家卡在那,工作很难开展。”

  于是在村里的商调下,两户人家坐下来商谈。通过房屋测量,商定补偿款,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老潘家的3层小楼以后就是王永富的新家。

  “老王要搬进来随时可以搬,希望他们一家能过个舒心年。”老潘说自己新房虽然没造,但可以先住老丈人家。

  张卫兴说,这是一次探索和创新,以后在村庄建设推进过程中,可能还将采用这样的方式。

  4户贫困户换进新房

  春丽桥村应该是全市较早实现整村流转的村,流转出的2200多亩土地主要用来发展规模种粮和农业基地建设。村里还成立了石门镇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民不用种粮,却可以拿租金和米票,彻底从农田里解放出来。村庄也从曾经的经济薄弱村慢慢富裕起来。

  “村庄的发展离不开村民的支持,村里要以更好的建设和公益事业来回馈村民。”张卫兴说,去年开始,全村开始大面积宅基地复垦,以提升土地利用率,而在春丽桥小组还将规划建设一个农民公园。

  然而,整个进程却被4户困难家庭牵绊住了。于是去年村里投入50多万元帮这4户人家重新建起新家。

  在张卫兴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这几户人家家中。午后的暖阳照着新房前的白场上,低保户沈会林和77岁的母亲沈菊梅正在晒太阳。看到张卫兴,两人热情地迎了上来:“卫兴来啦。”“房子住得还习惯吧?”“肯定习惯呀,跟原来的不好比哦。”

  沈会林因为从小患病,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和母亲两人孤苦相依。“要不是卫兴和村里帮助,要我们自己造房肯定是不可能的。”沈会林说,原来的房梁都快要塌下来了。

  仔细打量这4幢挨在一起的新房,两户是两层小楼,两户是平房。沈会林住的是平房中的一间,七八十个平方米,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布置陈设虽然简单,但很温馨。

  新房对面就是沈会林他们老房子的所在地,旧房早已拆除,空旷的土地上留有刚刚翻垦过的痕迹。“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和一些民生工程建设。”张卫兴说,希望能给村民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沈会林和母亲(左一、左二)搬进了村里帮助建起的新房。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