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重名的笑话

2016年01月14日 09:51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沈坤山 颜剑明

  中国人多,人名的重名现象自然也多。中国地广,地名的重名现象也不少。而且,中国人取名喜欢赶时髦,特别是新中国建国以后,人人讲政治,新名词不断涌现,贫苦人翻身作主了,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人名、地名便围绕着新名词转。于是,重名现象层出不穷,在工作与生活中难免会闹笑话。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也可发现这种现象其实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孩子的名字要数“建强”、“建新”、“建中”、“建国”、“建明”最多,意思是建设明天强大的新中国。笔者自己的名字起初也写作“建明”,后来上学了,老师发现班里有三个“建明”,其中一个是女的,同名同姓的竟有两个,为了方便区分,他将笔者的名字改为“剑明”。

  女孩子的名字以“娟华”、“娟萍”最多,意思是建设中华、建设和平,“建”与“娟”、“平”与“萍”谐音,女孩子喜欢美丽、文静,改写为“娟”、“萍”。据说这几个名字在全中国均有几十万人之多,几十万人同一个名字,可见重名现象非常严重。曾听说乌镇一个村子里,有一户人家,有弟兄三人,真是“奇巧奇巧真奇巧,阿巧啦姆妈生阿巧”,娶来的老婆都叫“娟萍”。当时还未分家,三个娟萍成了一家人,进进出出一屋子,她们自己也觉得好笑。公公婆婆和邻人为了方便区分,分别将三人叫作大娟萍、中娟萍、小娟萍,这样才避免了“叫一声、三人应”的局面。

  桐乡以前有一个镇叫新生镇,现在已并入濮院镇了。这名字一望即知是新中国以后才出现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新生镇还称新生公社,巧的是新生公社里有一个新生大队,新生大队里有一个新生小队,而更巧的是新生小队里还有一个叫朱新生的社员。一年夏天,早稻丰收了,朱新生与几名社员摇船去濮院镇投售爱国粮,稻谷一担担从船里挑上来,先要过磅称一下,再记录好。朱新生第一担挑上岸,过磅员(从前称司秤)问:

  “啥公社的?”

  “新生。”

  “啥大队的?”

  “新生。”

  “啥小队的?!”

  “新生。”

  过磅员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是“街上人”,一听,以为是朱新生在“弄依头颈”(捉弄人),开始上火,说道:“你对投售爱国粮有意见?老是新生新生的。你叫什么名字?”

  “新生!”朱新生还是这样回答。

  过磅员认定朱新生态度不老实,对投售爱国粮有意见,要去叫来粮站负责人严肃处理。

  其他社员在旁,起初觉得好笑,后来感觉事情闹大了,纷纷站出来辩白:“朱新生说的句句是实话,我们确实是新生公社新生大队新生小队的,他的名字也确实叫朱新生。你们不信,可以去问新生公社党委书记周荣生,新生大队支部书记朱全宝,新生小队小队长陈楚宝。”

  经这么一说,过磅员才挠挠头皮,也笑起来:“这么巧啊!”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重名 新生 公社 大队 现象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