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濮院夏氏家训

书香门第,有志竟成,心怀苍生,情系故土。

2016年01月14日 09:49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王立 陈滢

  夏氏家族为濮院名门望族。民国十六年(1927),编竣《濮院志》的夏辛铭写了一篇自序,开篇就写到了夏氏家族的流变:

  濮院开镇,始于南宋。而吾家先世讳伯孙公,仕宋为国子监博士,亦于其时从高宗南渡至浙,始居会稽。历九传至讳万公,当宋末元初,避乱于崇德州之梧桐太和兜。又十二传至讳有道公,始迁濮院,实在明季。又七传而逮我祖考讳斗寅公,学兼汉宋,为邑中名宿。生我先君讳清泰公,绩学能文,累试不第,以明经终。

  夏氏家族自明代夏有道一支迁入濮院后,“以商佐儒,世修其业”(刘富槐《濮院夏氏祠堂碑记》),尔后宗支蕃衍,根柢蟠固,清代康熙四十一年(1702),夏氏家族出了一个武举人:夏天祚。

  夏辛铭的父亲夏清泰是清末濮院的一个公众人物,濮院的保婴堂、梅泾葬会、治安防务等地方事宜,百姓们都推崇夏清泰主持。喜欢饮酒的夏清泰性情豪爽,遇事能断,任劳任怨。他人若有急难,不惜倾囊相助;排难解纷,又义不容辞。才思敏捷,吟诗作文,亦工度曲。他还积极参与里中文社,每次都对诗文详加校阅,凡得到他赏识的人,都是当时才俊。

  夏清泰四十岁那年,方得子辛铭。他对辛铭期望至切,专门聘请老师为儿子授课教习,每天晚上还要亲自给儿子讲解经史故典,诸子百家。夏辛铭在此影响下,学问根底深厚。

  夏清泰生前,得到《濮川所闻记》一书,经过研读后,认为“取材富有,抉择未精”,所以一直希望在有生之年予以删订。

  夏清泰去世后,这个重任便落到了儿子夏辛铭身上。

  夏辛铭(1868―1933),字颂椒,居杏林街。清光绪优贡,廷试第一,任直隶知县,濮院商会董事长。民国时,任审计院协审官,上海懋业银行秘书长。夏辛铭一生致力于桑梓文化、教育事业。

  夏辛铭在父亲故去后,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外出教书多年。

  后夏辛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成为优贡生,次年赴京廷试,获任直隶知县。当年北京“戊戌变法”,风云激荡。因为夏母年老多病,夏辛铭未敢远离,所以没有前往任职,在家照料母亲。

  清末,西风东渐,办学兴起。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夏辛铭与里人仲子坪等借翔云书院为教室及操场,筹款创办濮镇两等小学堂,民国十二年(1923)更名为濮院敬业完全小学。光绪三十年(1904),与乡绅张华亭等在嘉界泰石桥设立民义初等小学校。一直到1905年,在五年时间内,夏辛铭殚精竭虑,奔走办学。

  在夏辛铭的一生中,最值得记取的当属在他的多方努力下,1928年,编撰成了《濮院志》。《濮院志》全书分26门,30卷,26万言,史实详尽,门类广泛,均超过明清以来所有的濮院志书。次年,该书锌板精印,装订成书,夏辛铭费银一千一百余元。

  民国十八年(1929),夏辛铭在河下宅院增建堂楼五间,题曰“志成堂”,取“有志者事竟成”之意。《濮院志》大功告成后,所有雕板存放了整整一间房。

  这部民国《濮院志》成为了濮院历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夏辛铭及其采写团队无愧于前人,有功于后代。

  濮院夏氏大家族,经过了明清两代的孕育与发展,到了现当代,夏氏各支人才辈出,以各自的才华和智慧活跃在社会各领域。

  2015年4月9日,年已86岁的夏克同老人回到家乡濮院,捐出人民币100万元成立了夏氏家族教育基金,用于奖励濮院镇范围内学校的优秀及困难学生。

  这是夏氏家族对家乡的深情回馈,是夏氏家风的优良传承。

  (本文有删节)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清泰 家族 民国 儿子 清光绪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