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马鸣村:让美丽环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2016年01月06日 09:31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网友推荐】@白月光:再一次来到马鸣,已经间隔了三年时间,这里逐渐有了变化,村里的环境面貌是越来越好了。不变的还是那一条老街,沿街的茶馆寄托着一代马鸣人的精神追求,如果你想寻找江南水乡最原汁原味的乡间生活状态,那就来马鸣村住上几天吧!

  【村庄名片】

  马鸣村位于洲泉镇西面,由两个自然村组成,约2000多村民。马鸣村与余杭、德清两县交界,是一个河港密布的小水村,水域面积1680亩。历史上的马鸣是一个人流汇集之地,方圆八九里内没有大的集镇。南面义马、大麻及余杭博陆一带村民北上德清重镇新市,北面晚村、河山一带人们摇船至杭州,马鸣都是必经之路,作为“交通要道”它占尽了地利。

  【走进村里听故事】

  老街茶馆:马鸣人的精神寄托之地

  谈文洪感慨道,在他2002年到村任职以来,就一直负责村庄环境治理这项工作,针对河道里的垃圾,村里专门组织了清洁队伍,对河面的水葫芦和漂浮物进行打捞,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水质。到了“十二五”期间,正是全省“五水共治”的春风给马鸣的蜕变带来了契机。而当一些小河浜逐渐被猪粪填平,一到夏天臭气熏天惹得亲友都不敢来的时候,马鸣人的环保意识也跟着被唤醒了,自发参与到这场爱水护水洁水的行动中来。

  治水,除了河道疏浚、拦住上游漂浮物以外,马鸣向污染源动刀。以谈文洪管的另一条河石象浜为例,他通过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将沿河两边的两户生猪养殖户全部拆除,并与附近的水产养殖户签订协议,督促其另行租用田块,对污水进行工艺处理,达标后才允许排放,彻底封堵河两边的排污口。同时,在河两岸栽植各类树木,通过一系列措施,让这条脏臭垃圾河变得水清岸绿,经过专业检测结果显示,这条曾经是劣Ⅴ类水的河浜如今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

  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推动下,马鸣村52户养猪户全部实现了生猪退养,全村25条河道全面实行了河道疏浚和长效管护,15名保洁员对全村河道、村间道路等实现全方位管控,河水变清澈了、村子变绿了,可马鸣追求生态美的步伐从未就此停歇。到2014年底,马鸣887户农户全部完成了生活污水改造,占到洲泉镇完成总任务数的40%。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正是马鸣村887户村民生态意识转变的最好印证,以追求水之变为主线,催生出了一个绿富美的美丽乡村。

  凌晨3点一过,许多人还在睡梦里,马鸣的老街就开始“醒”了。

  站在马鸣老街北端的庙桥上望去,昏黄的灯光中透着阵阵热气,空气中飘着炊烟的味道。最先开门的是路东边的茶馆,老板已经有80多岁了,夜色中只见迎面走来一位披着黑大衣的老大爷,直接叫了一碗茶坐下。“老赵啊,你可是一天比一天早咧,最近晚上都睡不好吗?”“老屠啊,最近天空不好,老毛病犯了,不如早点来喝茶!”老大爷是这家茶馆的常客,这家茶馆的老板叫屠炳发。屠炳发十几岁就开始卖茶,中间曾歇业过,直到过了古稀之年,他才又重新开起茶馆来。

  老大爷刚坐下,接着村头的几个老人也都赶过来了,老人捧着一杯茶,或是三五成群聊着家长里短、国家大事,或是围着一起打打牌,也有喜静的老人家,安静地望着眼前的老街,一言不发,似乎时光就此凝固了。茶客越来越多,屠炳发和老伴赶紧忙着给灶头添加柴火,热水烧得越多,灶头里的火苗也越旺,倒有几分年味。一边是忙碌的老夫妻,一边是一屋子拉家常的茶客,锅里的开水热气腾腾,屋子里的气氛暖意融融,大约这就是马鸣茶馆存在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不一会儿,街对面的茶馆也开门了。老板是一位60多的老伯,他叫屠云洲。他家的茶馆开了有30多年了,在老街最热闹的时候,茶馆的凳子都不够用,每天都要煮上好几锅水。如今,随着村庄的变化,茶客渐渐地少了。他一边生火一边叨唠着,浓重的乡音有些难懂,但隐约感到他对茶馆的前景很忧虑。

  屠云洲说,进入茶馆喝茶的村民,都是选择喝大腕的红茶,先用热水在小茶壶上泡上三五分钟,再倒入茶杯后慢慢一小口一小口喝。一壶茶一元钱,如果自带茶叶,只收7角钱。天亮前,茶馆里基本坐满了茶客。这时候,老街的店铺都开了,最热闹的时候到了,茶客们都说,曾经最盛时,这里每天有300到500名农民来赶集。

  茶客来得快,去得也快。天亮以后,茶客们纷纷往回家的路上赶,许多老人直接就到地里干活去了。对于这样凌晨喝早茶的习惯,他们很多人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了喝上每天的这碗茶,许多老人甚至要走上几公里的路也在所不辞,80多岁的义马村村民王致尧是屠炳发茶馆的常客,他每天凌晨两点多就从家里出发,20多年不间断,久而久之,这里成为老人的第二个“家”。“天天到这里喝茶,有很多能一起说说话的老哥老弟,活络活络筋骨,心里也乐呵,怎么都改不掉这个习惯了。”

  太阳出来了,两家茶馆的老板也可以歇歇了,他们开始拿出小木盒,算算“早市”的收成,一块、两块、三块……屠云洲擦擦脸颊的汗珠说,其实每天收到的茶钱都差不多,虽然开茶馆不挣钱,但是却很开心,按他的话来说,别小看茶馆,可知晓天下事呢。

  马鸣村的茶馆在桐乡名气很大,以前村里老街上一共有四家茶馆,现只剩下这两家了,像这样的原汁原味的老茶馆已经不多。茶馆所在的这条老街很短,从东头走到西头,才50多步;老街很窄,连小汽车都无法通过。由于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江南市井生活特色,马鸣老街成为很多摄影、绘画爱好者的采风“胜地”,纷纷用镜头和画笔记录下老街的安详生活。

  据了解,关于“马鸣”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这里,在一座名叫“桥马桥”的桥上,乾隆骑的马对着河对岸叫了3声,乾隆好奇一望,看到了一座老庙,甚是惊喜,当场写下了“马鸣老庙”的四字牌匾,牌匾大约有半扇木门那么大。如今,坐落在马鸣老街上的老茶馆,已经成为马鸣人的精神寄托之地。

  马鸣新生:悠悠寿溪乡村美

  桐乡是江南水乡,境内的许多古镇都有一个带“溪”字的别称,如崇福称语溪,洲泉称湘溪等等。据了解,马鸣村在古代也有类似的一个称呼,叫“寿溪”。寿溪不仅是马鸣的别称,而且确确实实有这么一条河流。

  马鸣寿溪位于马鸣庙前,全长约500余米,东西向。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北岸马鸣庙地基处,马鸣村先后开办了铁红厂、丝绵厂、打绵厂、丝厂等,由于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硬件设施没有跟上,工业污水混合着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本来清澈的河水开始变浑浊。至90年代中后期,整条河中长满了水葫芦,既破坏了生态系统,又严重阻塞了船只航行。

  近年来,桐乡大力实施“五水共治”,大力整治水环境,马鸣寿溪重新焕发了生机。先是对河道进行了彻底清淤疏浚,将两岸污水纳入管网,之后又在两岸修筑石浜岸。如今,寿溪河水清澈见底,借助马鸣老街的保护开发,河中段两边还建起了木质走廊,称“亲水平台”,上有大樟树蔽日,人行走在亲水平台之上,微风徐徐,心旷神怡。

  悠悠马鸣寿溪,流淌着古村千年不息的文化,承载了两岸百姓几多梦想、几多无奈,收获的却是满满的幸福。站在打铁桥港边,马鸣村村主任谈文洪看着眼前的一汪清水,轻轻舒了一口气,他说,不仅仅是寿溪,村里的大河小浜都发生了变化。

  从三年前成为打铁桥港和石象浜“河长”的那一刻起,谈文洪每天多了项工作:沿着河岸走走看看,发现有脏水流进河道立即查找源头,想方设法让河道尽快变美变干净。“五水共治”号角吹响后,谈文洪更是冲在了前面,修剪河边树枝,锄掉杂草,清理河面河边垃圾……如今,打铁桥港和石象浜面貌焕然一新,水清岸绿,河中的狐尾藻与种植水草的生态护岸形成自然生态衔接,让河道更具生态美。

  马鸣村与余杭、德清两地交界,村域面积6.08公里,水域面积占到了三分之一,是一个河港密布的小水村。谈文洪是土生土长的马鸣人,从一个在打铁桥港里戏耍的少年,到如今的一村之长,村里一河一路一木所发生的变化,他都历历在目。

  由于处在德清的下游,每逢雨季,上游大量的水葫芦、漂浮物等总会源源不断地流进马鸣的小河小浜,这是一直以来影响马鸣水质的外部客观因素。而自上世纪末期开始,在政府引导扶持下,马鸣村间发展生猪养殖和水产养殖的农户逐渐多起来,还有一些村民搞起了大规模的生猪养殖,一些乱倾倒、乱排放的行为给河道治理增加了难度。

  【小村畅想】

  2015年上半年,桐乡启动了“一镇三村”新型农业现代化试点,马鸣村列入其中。短短几个月,村庄发生的变化让许多马鸣人充满期待。沿着马鸣老街往南,一排排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宿吸引着许多人前来驻足欣赏。随手推开村民老赵的院门,一块占地几平方米的院落里,满是各种新奇的花草,地上还铺上了从别处买来的鹅卵石,像这样的优美庭院,在马鸣村越来越多。

  “我们还要通过改造,让村里的民宿各有特色,发展庭院经济。”谈文洪说,自试点建设以来,村里52户民宅已经完成了外立面和庭院改造,完成了计划任务的80%。接下来,村里还通过引进的旅游开发项目,将马鸣老街开发与发展民宿进行打包,把马鸣打造成一个集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