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屠才发:最后的“箍叶墩”传人

2015年12月30日 09:07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陈为民 通讯员 屠建平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桐乡先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桐乡市洲泉镇马鸣村水北组,屠才发有一手精湛的制作叶墩手艺,由祖上代代相传下来。当我们寻访到仅存的这位传人,这一蚕桑文化积淀的“活化石”已形将消失,备感5000年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的弥足珍贵。

  走进马鸣村,水北组南一条宽阔的河塘古貌依旧,一眼便能想象她曾经繁华的水系上摇撸船划过发出的吱嘎声,水乡特有的农耕方式并无多大改变。现年76岁的屠才发就居住在紧临河塘的岸边。屠才发家制作叶墩工艺是祖上传下来的,起源已无法考证,其父亲屠祥荣和其祖父屠掌福当年就以制作一手好叶墩而闻名乡里乡外,他幼年耳濡目染父亲做叶墩的过程,成年后便延续了这份生计。

  叶墩是一种特殊的切桑叶砧板,是当地农家养蚕时必备工具。用叶墩切桑叶,刀不容易钝,用到大蚕都不用磨,而且切出来的桑叶丝丝分明,不会粘连。屠才发制作叶墩要追溯到建国初期,一直至上世纪90年代,在马鸣村及其附近村坊是闻名遐迩的。

  制作叶墩是个繁琐的手工活,除了稻草(秸秆)是主原料,还得用到木修、耸头、锤子和一把特殊的“月牙刀”等工具。稻草需用硬度相对高的晚稻的稻草,晒干,刷净,再用从水路采购来的上好毛竹,削成竹篾作箍。一个成品叶墩需要耗去毛稻草50斤左右。

  叶墩形状为圆柱形,周长1.6米左右,高0.25米。制作时,先把竹篾编成3只同等周长的竹箍,必需把稻草拉直对折捆成20多个小把,塞进3只并行的竹箍里,塞得越紧越好,再用刀在两侧把稻草割平。然后在这个半成品叶墩中利用工具进一步填塞稻草,直到塞不进为止,密集的程度类似块状木头,再用“月牙刀”精心修平墩面。

  新的叶墩做好之后,过两三年还得保养一下,再用木修、耸头等往里塞一些稻草,因为新的稻草多多少少里面会残留一点水分,干枯之后如果不塞紧怕有松动,影响叶墩的使用寿命。如果保养得当,一般一个叶墩用上四五十年没问题。祖传的工具是要损耗的,做叶墩用的木修、耸头、锤子等工具是选用上好的枇杷树材质,韧性好,敲打不容易碎。屠才发曾经尝试从德清新市定制了一把10斤重的铁锤替代木头锤子,结果柔软性不够而放弃。1980年他用徒步的方式,耗时几天在余杭塘栖镇寻访到百年老枇杷树料改制了一批工具,才得以维持这门古老的手艺和生计。

  屠才发做叶墩,曾经是挑担子跑乡村的,足迹遍布洲泉东面青石一带,南到永秀大红桥,西至德清油车桥毛林村,北至晚村泉溪,现做现修大半辈子,常有周边县市蚕农慕名去他家买现成货的。由于费工费时,那个时候一天也只能箍2个叶墩,上世纪80年代一个叶墩价格2~12元不等,90年代后期维持在30~40元一个,除了正常农事生产,这也只是贴补家庭开支的一个副业,并不能发家致富。

  近年,随着养蚕技术的不断改良,各种替代品的出现,叶墩的作用也随之消亡。年过七旬的屠才发气喘病时有发作,在子女们的关心下,屠才发早几年已经停掉了家传的这门手艺,在家颐养天年了。

  然而一种根深蒂固的手艺人情结,让这位闲不住的老人还时不时地为找上门来的村民修理一下旧叶墩。老人心里明白,虽然他把祖传手艺教会了现年50多岁的儿子屠金林,但传承的希望不大,箍叶墩这门手艺估计快要消失了。

  屠才发父子一脸的无奈。

  手艺人笑口常开

  这把“月牙刀”跟了屠才发几十年

  竹篾作箍

  稻草借助“平刀”打直对折

  简单的工具和一堆稻草,老人能耗上一天

  箍好的叶墩用“月牙刀”精心修平

  “箍叶墩”是个繁琐的活,一天最多箍两只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稻草 制作 工具 再用 年代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