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加工场

2015年12月30日 08:50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沈永林

  自从砍掉了阿三家那棵皂荚树之后,更显示出他家那块近一分的宅基地。该地东侧是二丫头爷爷家的墙脚,南边的路口有枝树干碗口大的、全村唯一的梅子树,老梅树每年春天开白花结果子,但等不到果子成熟,被村上人尝鲜完了,我也尝过光青碧绿的梅子,口味比葡萄酒更酸涩。

  经生产队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在阿三家这方风水宝地上,队里兴师动众建厂房。尽管阿三他心里有话想说,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一切都带了点政治色彩,聪明的阿三趁机好好表现一番——主动砍树让地,支持生产队办企业。热火朝天三四天,三十来个平方的新厂房拔地而起,接着队长托人搞关系,买得一台城里早已退居二线的木结构粉碎机,一台淘汰已久的面条加工设备。这些设备简直是一堆废铜烂铁,但在方圆五里地之内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所以生产队会计咬癞痢,用红漆在朝南边门与窗口间的石灰墙上,从上到下恭恭敬敬地写着“长丰大队第一生产队加工场”,几个类似于黑体大字。

  加工场东隔壁,是二丫头爷爷家和我家第二处房子,这两间闲置不用的朝南屋,平时堆放柴草杂物为主,生产队借用后,腾空了老房子,拆除了用泥砖头砌成的上半部分早已脱落的单壁泥砖隔墙,便成了生产队第二大企业——水作店(豆腐坊)。加工场西面是阿三家两间柴草屋,队里又打起了他家的主意,要求富农分子阿三按时出空房子,继续支持生产队里搞副业——开办茶馆店。然而,新木桥南堍头建成队里的生产区,新木桥北堍头成了当时在农村全所未有的商业区,我们长丰大队第一生产队,以木桥头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集体经济的规模初见成效。

  当时的加工场,是我们小青年最向往、最羡慕、最有吸引力的工作场所,虽然自己读过二年初中,在本小队也算是个文化人,但受年龄条件等限制,没有进机房当工人的机会,尽管如此,一旦有空就往空气混浊不清、声音震耳欲聋的加工场里轧热闹。

  两年后,终于梦想成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向往已久的加工员(轮流当班做工人)。在加工场站一天岗,顶一天班,不仅仅是为了少干一天农活,少暴晒一天毒太阳,或者是避免一场大雨,而是让年纪轻轻的自己,学会做面条和加工米粉等新技术。另外,还可以接触到前来加工的外村大姑娘和小伙子。

  开办水作店,不是一件说开就开的容易之事,因为豆腐制品的质量,完全取决于豆腐师傅点卤的技巧。说来也巧,本小队洋货阿九家有祖传秘方。水作店平时用工不多,除了豆腐师傅洋货阿九,抽两名青壮年做配角,也就是全小队年轻人轮流“执政”,他们的主要任务:隔夜浸泡黄豆;清晨把浸透发胖的黄豆倒进粉碎机里磨成豆浆;豆浆提到老虎灶上两只高大的铁锅子里煮;煮熟的豆浆用提桶提到悬挂在七石缸上方纱布袋里,滤去粗糙的豆腐渣(最佳的猪饲料),然后点卤,豆腐师傅一边点卤,一边用舀勺搅拌豆浆,翻腾的白豆浆像变魔术似的,慢慢地变成了嫩豆腐。

  做豆腐的话,将嫩豆腐放进正方形木格子框里造型;做白豆腐干的话,将嫩豆腐放进装有纱布的木架上挤压、析水,顿时拆木架划块;做红豆腐干的话,将白豆腐干放进焦糖水铁锅里煮到着色变红;做油豆腐时,还需要增加一道工序,划好小格子的白豆腐干放进大油锅里沸,当雪白粉嫩的小豆腐干变成金黄色的小灯笼时,豆腐师傅用铁丝网勺取出油锅,放在竹匾里慢慢冷却,很快成了饱满丰腴的亮晶晶的油豆腐。

  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帮工增加到四名,有时还需要加班加点,甚至昼夜不停地加工生产。当班的,从早晨开始免费喝豆浆,途中想吃啥就吃啥,贪吃的人把油豆腐、豆腐干当饭吃。那时,我们年纪尚小,没有吃的机会,幸好洋货阿九家小儿子建林是我同学,我俩进进出出无拘无束,有时装腔作势地帮他们摊摊竹匾里刚出笼的豆腐干,到时,趁人不防偷吃一点是常事,凭我的口味,刚出锅的油豆腐特别香、脆,每年立夏那天的咸香豆腐干,更加美味可口,至今回味无穷。

  强行占领了阿三家两间木排屋之后,队里又活灵活现地摆开了龙门阵,在东边间靠近北窗口的地方,请人砌个小型老虎灶,虎口(灶门)朝东,虎身(灶身)由低到高慢慢向西延伸,虎尾(烟囱)笔直向上穿出屋檐,在一米多长的虎身上方,开凿五只口子,摆放五把水壶,当一整排水壶烧开时,由此喷发出来的白色水蒸气非常壮观,简直似一列奔驰的火车头(当然不是电气化列车)。

  在两间门面的茶馆里,一共摆放十只大小不一的茶桌,当时的茶馆老板,要经过生产队最高权力机构——队务委员会推荐产生,他就是副队长沈子方父亲——行格里。领导家属当茶馆老板,听起来有点儿开后门似的,实际上行格里人品确实不错,老头子做事像黑包公一样铁面无私,只要有人进他的茶馆店里喝茶,包括小队长江菊林一视同仁。

  茶馆老板要身兼两职:一是,要经营好一天两个市头的茶馆;二是,要掌握生产队社员出工的作息时间。每天从早上出工,中午收工,下午出工和晚上收工,包括上、下午途中休息半小时(简称吃烟),一共要掌握八个整点,并吹响海螺提醒社员出工或收工,我们队村庄大,户数多,人员分散,出工和收工,单靠队长用嘴巴是无济于事的。全村社员的作息时间,只能通过这只声音洪亮的大海螺。

  吹海螺也得要有技巧,小时候我试过,尽管用力猛吹,吹得牙根都发酸,但是吹出来的声音还是像放屁声。对训练有素的人,用一口气能够吹出响亮、悠扬的“呜——呜”声。这声音虽然比不过高音喇叭,但在全生产队范围内足够能听到。

  队里办的那几家小作坊,今天看来是微不足道,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也算得上是农村致富的先进典范,可以说是全大队的龙头企业,特别是粉面加工场,里面清一色机械化。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加工场 生产队 豆腐干 茶馆 阿三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