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我为何这么写

2015年12月09日 09:00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苦 李

  木心在纽约为一群中国艺术家讲述“世界文学史”,应听课生的恳求,曾用少量时间夫子自道,谈自己的写作。两个部分的讲稿先后于2013年和2015年出版,前者为口碑甚好的《文学回忆录》,后者即颇为独特的《木心谈木心》。我们见过不少大家的作品,却几乎从来不知道那些文字是怎么写出来的,不大清楚其所以然,原因是,人家不曾谈过。从这个意义上说,《木心谈木心》一书可谓反其道而行之,让读者大大过了把瘾。

  “我家后园的门一开,便望见高高的寿胜塔。”这是木心散文《塔下读书处》的第一句。木心告诉陈丹青他们:“其实这塔离我家还有一段路。不可想象的:哪有一打开后门就是高塔?大家写作不要太老实。”又说:“茅盾问我是否那直头直脑的,我问他是否在日本开过豆腐店,都是没有的事。老老实实写,没什么好写的。”散文是否可以适当虚构,长期有争议,此处不作辩论。笔者读到这里,不禁莞尔,作为老实巴交之人,写人记事差不多从来一是一,二是二,基本上事实是怎样就怎样,莫非自己的文字不能引人入胜,原因正在于此?估计中小学生比较赞同木心——他们作文时,一不小心就虚构,编造是其拿手好戏。

  木心继续说:“我也没提要还书。心里是想占为己有,他也根本没有提——沈夫人问茅盾演讲给多少钱,是真的。”那次木心拜访同乡长辈茅盾,两人谈话时,茅盾夫人过来沏茶,并插话,《塔下读书处》是这么写的:“德鸿,他们叫你去讲演,一次给多少钱?”笔者把这句十分家常貌似有点俗的问话读给妻子听,妻子感叹:“怎么跟我一个样?要是我,也会这么问。”足见这个很真。木心告诉听课者:“全是真的,不真;全不真,也不真。”

  讲到《〈散文一集〉序》中的“时而全跏,时而半趺”,木心表示:“用一用老字,但不卖弄。”笔者想到的是老人家1995年独自寻访乌镇老家后写下的那篇《乌镇》,当即上网搜索并又一次重读该文,发现网上大多完全略去首尾处仿诗经体例的小诗,不见“遵彼乌镇,循其条枚,未见故庥,惄如輖饥”等句,也不见“我徂北美,滔滔十载,我来自东,零雨其濛”等句,只剩下中间的白话散文,没有了民族和历史的沧桑感,也不能充分体现作者木心的文化底蕴。

  《明天不散步了》是一篇不容易读懂的另类散文,关于这篇文章,木心作如是说:“就是意识流的东西。但意识流们太执着,我是写得轻松的,潇洒的。……天使,魔鬼,一属天堂,一属地狱,都是有单位的。精灵是没有单位的。……散文中,作者是精灵游荡,但以凡人面目。我在艺术上求的是精灵这种境界。”

  这本书里,还有不少零星说法,也蛮有意思。比如木心的观点:“取题,字数不宜多。六字已多了。”笔者大致有同感,本文取题就没有超过六字。谈《童年随之而去》时,木心甚至认为:“‘“我’不能多。一多了,讨厌。”多年业余写作不无教训的笔者想到的则是,“了”不能多,一多了,无趣。

  “木心的夫子自道,只为一屋子听课生的再三聒噪;我发布五册笔录,乃因追思会上向我恳请的逾百位读者。”陈丹青在《后记》中写道:“眼下,隐然而欠雏形的木心研究,似在萌动。此书面世,应是大可寻味的文本。”是的,不久的将来若成立木心研究会之类,想必这本《木心谈木心》会给研究者们提供不少帮助。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