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黑臭了这么多年的河道,实现大变样;普普通通的小村落,化身“绿富美”金福良,以屠甸荣星村村民、村党总支书记、河长的三重身份见证

水的质变,催生美丽乡村

2015年12月01日 09:14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陈松

  上世纪90年代初,工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但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也破坏了原生态的水环境。“十二五”期间,“五水共治”的号角吹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环境保护放到了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5年时间,黑臭了这么多年的河道实现了大变样,水的质变,催生了美丽乡村。

  屠甸镇荣星村的变迁史就是一个典型的缩影,金福良在荣星村长大,又是村党总支书记、河长,对这段变化再熟悉不过了。

  为求经济效益,不顾环境效益;伤害河流,到头来伤害了自己

  荣星村,在金福良眼中,是怎么也抛不开的一块故土。他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工作,曾经是在家门口小河里戏耍的少年,如今是把握着村庄发展脉搏的村党总支书记。

  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村里的河道还比较窄,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大人们在河里淘米洗菜,孩子们在河里游泳捉鱼。

  上世纪90年代起,荣星村靠近南日这块地方,皮革厂一家家开了起来。“皮革初级加工之后,皮革染色后的污水被排到了河里。”金福良回忆道,不光是皮革厂,羊毛衫企业、榨菜腌制企业都无一例外地把河道作为天然排污口。“当时,整个大环境都是以经济发展为重,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弱。但当时大家已经意识到河流被污染了,河里的水不能淘米洗菜,更不能喝了。”于是,为解决村民的饮用水问题,村里开了一口深井。

  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皮革厂的数量出现了大爆发,吸纳了大量村民就近上班。还有一些村民,搞起了大规模的生猪养殖。但是问题来了,收集猪粪作有机肥这份工作,不及工厂上班来得轻松,于是猪粪成灾无人收,便也被排到了河里。种田时,农民们不使用有机肥而使用化肥,却不知,未被植物吸收的化肥随着下渗的土壤水转移到了河里,导致了河水的富营养化。“后来,河里的水不仅不能喝了,有的人皮肤敏感,碰到那里的水就直接红肿溃烂,大家都怕了,不敢抽水灌溉,怕种出来的农作物也被污染。”金福良说,时间久了,淤泥、垃圾、猪粪、水葫芦把河填满了,住在河边的居民苦不堪言。

  “五水共治”唤醒环保意识;治水行动换得水清岸绿

  从2005年开始,荣星村就开始派人专门打捞河里的水葫芦和其他漂浮物,然而这种清理做法,并未使被污染河流有很大改观。直到2012年,桐乡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治水行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治水,先向污染源开刀。皮革企业、羊毛衫企业、榨菜腌制企业一个都逃不掉,要么关停,要么接受技术改造,把污水纳入管网。去年在荣星村,经过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劝说,养猪大户们纷纷关了猪棚转行,有的种植花木,有的去承包果园,有了更好的选择。

  而河道两边的排污口也全部被封死。“以前老百姓见着企业排污敢怒不敢言,现在不一样了,要是哪家企业敢偷偷排污,只要举报上来,那家企业就要受处罚了。”金福良告诉记者。

  那么,生活污水怎么处理呢?荣星村给每户村民投资8000多元,将全村85%的农户生活污水接入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剩下的15%是新建小区的村民,生活污水全部被纳入污水处理管网。

  河道整治,讲究的是水岸同治。过去的农村,由于没有健全的垃圾回收处理系统,河道里、道路边、房前屋后,垃圾随处可见。

  如今,每户村民家门口多了一个垃圾桶,新修订的“五水共治”村规民约中,要求村民自觉将生活垃圾入桶,投身爱水护水行动,就要从转变生活方式做起。

  淤泥清理干净,污染源堵住了,河水日渐清澈,而荣星村并不满足于此。“我们还对河道进行生态护岸改造,这样一来,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还能起到美化作用。”金福良说,村里还专门在一些主要河道如谢家门浜、八字桥港及毛竹港河道中种植水生植物,放养鱼虾,重塑了一套平衡的生态系统。

  身为河长,金福良时时心系着自己管辖的两条河――谢家门浜和火炉浜。他坦言:“当河长压力很大,每条河边都支着河长牌,要是管不好,老百姓就要来‘问责’喽!”因此,每天上班,他都要去两条河边上走一走,看看河面上有没有漂浮物、野草,水质有没有发黄发黑。

  目前,身为荣星村样板河的谢家门浜,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河道。在这里,水中鱼虾游弋,水面植物点缀,岸边花红柳绿,成了人们游泳垂钓的新场所。

  谢家门浜

  荣湖公园建成前,这里是一片荒废的低洼地

  荣湖公园新貌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美丽 河道 企业 金福 经济发展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