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一位80后篾匠,正通过自己努力“复兴”竹编这门技艺

钱利淮:他想在传承中发扬竹编文化

2015年11月24日 09:21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程新星

  乌镇镇陈庄村,曾经是一个有名的竹编村。在塑料制品未出现的年代里,竹制品在人们的生活里扮演了重要角色,筐、篓、篮……这里,还曾是竹篮交易集散地。

  可是,曾几何时,竹制品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村里的篾匠亦所剩无几。

  而近几年,村里又响起了“嘭――呲――啪”这样的破篾声,一位年轻的小伙延续起了陈庄村的竹编“传奇”。

  放弃专业改做篾匠    决心“复兴”竹编技艺

  这位年轻的小伙名叫钱利淮,今年32岁,是土生土长的陈庄村人。钱利淮大学学的是工业设计,毕业后,他没有依照父母的意愿进企业做设计,而是当了一名篾匠。

  说起这里的个中缘由,钱利淮告诉记者,上大学时,在图书馆他碰到了“启蒙导师”――柳宗悦的《工艺文化》,这本书里讲述各种老手艺,让他十分感兴趣,于是,他决心“复兴”竹编技艺。

  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在他的家人看来,做篾匠是个没有前途的行当。

  然而,钱利淮是个“倔强”的人。他开始四处奔走,并在东阳拜了师,花了几年时间潜心“学艺”,成了篾匠。他说,以前总觉得做竹编要学的是编织技法,真的做了才发现准备篾条是最难、最复杂的。“最细的篾条仅0.25毫米宽,和人的头发丝差不多粗细。”钱利淮告诉记者,即使是比较常用的,宽度也只有1至1.5毫米。

  和所有篾匠一样,钱利淮劈篾条全靠手工。两把剑门、一把拉丝刀、一把篾刀、一把竹凿、一把刮刀,这些就是全部的工具。“做竹编,没有什么商业秘密,好坏全在手艺。”钱利淮说。

  让竹编再融入人们生活  在传承中发扬竹编文化

  终于学成回乡,钱利淮成立了“竹芸工房”竹编工作室。钱利淮说,做竹编工艺品进入博物馆,不是他的追求,让竹编再融入人们的生活,这才是他的目标。

  于是,钱利淮通过研究编织技法,进行造型设计,并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值得一提的是,所学的专业工业设计成了他做竹编的优势。实用的名片盒、时尚的拎包、百变的花篮、精致的茶器、小巧的手机壳……篾条在钱利淮手里千变万化,成为了各种生活中实用的物品。

  成立竹编工作室后的起初两年时间,通过网络销售,钱利淮的竹编制品基本卖空。这对于他而言,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开了个好头,接着,钱利淮信心满满,想要批量制作竹编,扩大销量。他找了村上三五个老篾匠,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篾匠的手艺已经落后时代一大截了。“他们的编织技法几十年来就一种,想改很难,所以当时编的产品几乎全废。”钱利淮说。

  这一次碰壁后,钱利淮没有放弃。随后,他开始边创作边摸索,后来他意识到,他将竹编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却忘了传承竹编这份老手艺的责任。

  去年,他开始编制教材、制作材料包,让竹编教学走进学校。目前,在乌镇植材小学、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和上海的两所学校,学生已经在课堂上学起了竹编。“选择竹编进小学,是想让孩子认识并且爱上竹编。而去大学开课,是想和大学生们探索竹编设计,研究竹编文化。”在钱利淮看来,竹编这门手工艺是小众的。因此对于他而言,现阶段扩大竹编的市场是次要的,在传承中发扬竹编文化更为重要。

  钱利淮的竹编作品。(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传承 中发 发扬 篾匠 人们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