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少年木心家塾轶事

2015年11月23日 08:27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高玉林

  木心(孙仰中)六岁入学,其时为1932年。他就读的乌镇东栅集贤小学,校长和教师只徐冠英和李爱文夫妇两人。1933年,木心转入徐氏兴办的私立敦本小学,校长是“老学究”徐期百。1934年,敦本小学并入植材小学。木心遂往植材小学就读,时任校长为潘尔昌。

  1937年冬,日寇侵占乌镇,植材小学被毁,学校解体。于是,孙家聘请家庭教师教木心课读。据沈罗凡(曾为乌镇中学教师)回忆:“我家住在孙仰中家隔壁,在植材时,又是同学。因此,有幸与他在家塾陪读。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孙仰中背书、作对子,很厉害。”

  从1937年冬,至1942年离开乌镇,木心在家塾课读约五六年。其间,他与家庭教师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留下了不少趣事。

  少年木心经常在自家的书房里翻看闲书。有一次,他看到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他觉得朗朗上口,不觉间念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木心憋着一肚子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他用手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了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木心呆视着水渍干逝,心里却有一种酸麻麻的快感。

  那家庭教师“老夫子”出的作文题,常常是“大勇与小勇论”、“苏秦以连横说秦惠王而秦王不纳论”等等。木心只好瞎凑,凑一阵,算算字数,再凑。有了一百字光景,就心宽起来,凑到近两百,“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到卷子发回,朱笔圈改得“人面桃花相映红”,木心又羞又恨,既而又幸灾乐祸:也好,老夫子自家出题自家做,木心便去其恶评,再誊写一遍,备着让母亲查看——母亲阅毕,微笑道:“也亏你胡诌得还通顺,就是欠警策。”木心则暗笑老夫子被母亲指为“胡诌”,没有警句。

  在家塾课读时,老师要求写文章当堂交卷。木心“苦苦混到十四岁”,也就是1940年,他明里五绝七律四六骈俪,暗底写起白话新体诗来,并开始向嘉兴、湖州、杭州、上海的报刊投稿,发表文章。第一首诗是:时间是铅笔,在我心版上写许多字。时间是橡皮,把字揩去了。那拿铅笔又拿橡皮的手,是谁的手?谁的手。”

  从此以后,他天天写。枕边放着铅笔,睡也快睡着了,突然来了灵感,句子一闪一闪,黑暗中摸着笔,在墙上画,早晨一醒便搜看,歪歪斜斜,总算没逃掉。对此,木心成年后还记忆犹新,一首是“天空有一堆/无人游戏的玩具,于是只好/自己游戏着/在游戏着,在被游戏着”,还有一首是“画一座琪花瑶草的无人岛/画许多白帆向它飘/这也是膏笔的圆谎么”。

  据木心在《海伯伯》一文中记述:“我在考入正式的大学之前,曾是六个家塾教师的得意门生,四个是被淘汰了的。两个是历久不衰的学问家,教中国古典文的是前清举人,一代名儒,教西洋现代文的是东吴大学早几届的文科学士,杜威博士的高足,二师言之谆谆,诚心诚意要我学贯中西……”“名儒”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功底,教西洋现代文的是一位新潮人物,他经常让木心阅读欧美作品。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我在十三岁见到《鲁拜集》译本,也爱不释手。奇怪的文学因缘,凭本能觉得好。”“他教我读《圣经》,简称‘读熟五记、四福音,就可以了’。五记是‘创出利民申’,为此,当年我凑了一首五言绝句:《旧约》容易记(《创世纪》、《出埃及记》),创出利民申(《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新约》更好办,一同四福音”。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