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话说桐乡育婴堂

2015年11月23日 08:28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徐顺堂

  小时候,我很好动,“碗大桐乡城”的角角落落,我都去过,但唯独对育婴堂望而却步——自我懂事起,大人就经常吓唬我:“养育堂(即育婴堂)去不得呀!那里有拐子(骗子),专门拐小百戏(小孩子)!”

  大约在1947年春天,我外婆家一个亲戚结婚多年没有生育,打算抱养一个男孩以延续香火,请我妈陪同他们到养育堂作作参谋。我则被一个娘舅背着随之前往。

  桐乡育婴堂坐落于东门外星桥弄西,临河北向(即现在的金滨路滨河南苑C区门口往西十多米处)。此处的北港河之上,是装着石栏杆的育婴堂桥;桥南堍东侧,有一个叠砌考究的大桥洞。育婴堂门前是用青石板铺成的“白场”,白场西侧,有一棵遮天蔽日的黄榉树,树身粗壮,需两人合抱。

  当我们临近养育堂的门厅时,就听到了小孩“哇哇”的哭声。听到哭声,我害怕极了,唯恐被拐子抱走,直嚷嚷:“我要回去,我要回去!”我妈不住地好言相劝,并承诺给我买两个最爱吃的香脆饼,我才停止了吵闹。

  走进门厅,从里面出来了一个看上去四五十岁的坐堂娘娘(司堂)。她笑嘻嘻地边走边问:“你们要抱小百戏,还是放小百戏?”

  我妈答:“要抱小百戏。”

  坐堂娘娘又问:“要抱男的,还是女的?”

  当被告知我们要抱男孩之后,坐堂娘娘开口道:“这里的规矩,你们晓得吗?抱小百戏,要出铜钿的:男的,三个银洋钿;女的,两个银洋钿。”说着,她叫来三个接婴奶娘,各抱一个小百戏让我们挑。

  我妈和亲眷们看了看,直皱眉头。原来,三个小孩子,一个头上生疮,另一个面孔上有块大黑记,还有一个是缺嘴唇。

  我妈很客气地对坐堂娘娘说:“对不起,以后再说吧!”说罢,我们转身就走。

  在大人谈事期间,我偷偷地观望这里:育婴堂门口挂着一个开口毛竹管和一根小木棍,南面的墙边,有七八只大抽斗。回家路上,我问:“那里的大抽斗和毛竹管派啥用场的?”我妈说:“大抽斗是专门放小百戏的。有的人家,小百戏太多没工夫管,或者经济困难养不起,还有的天生残疾,或者有病无钱医,就放到养育堂,让需要的人家去抱养。毛竹管是用来打招呼的,竹管一敲,里面的人就知道有人来放小百戏了。”

  桐乡育婴堂大约是乾隆六年由知县余必夔创建。汪兆鳌(汪文柏之子)捐市房基地一所,计大门三间、厅堂三间、佛楼三间、寝房五间,前廊后厢,四周砌有围墙,门外筑屏墙一座,上写“育婴堂”三字。乾隆五十九年,墙圯重建;至咸丰庚申,太平军将堂后房屋烧毁,仅存厅房三间。同治五年,知县富拉浑与沈宝樾倡捐,修复厅房,造乳妇房十二间,门厅亦加修葺。

  育婴堂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是社会捐赠,育婴堂将受捐的房产田产出租,收取租金、米银,存典生息。二是取县里的丁漕票钱,以及桐乡丝业、典当业、烟行等的捐赠。三是拨乌镇厘局及善后局的二成丝捐款。大约每年可得千金。

  育婴堂每年设司岁一人,司月六人,司堂、司医、司收各一人,接婴乳妇三人。自清末后,因经费不足,人员有所减少。收婴,以千字文为号,按月分编注册。寄养在外的,每寄养一婴给一籖,写明字号、年龄并乳妇姓名、居址。每月十五,乳妇携籖,抱婴到堂,领工钱三百文,验明肥瘦,分别奖赏。每年三月,发蚊幮、单衫、裙裤,九月发袄、帽、絮裤。有病报明司堂,医疗给药,病故给棺木,棺材停放北门外义冢,至冬掩埋。

  早先的时候,育婴堂每年大约收婴一千或八百,雇佣乳妇约三十人,一妇哺乳三四婴,以致堂中婴孩死亡颇多。光绪二年,育婴堂改堂中哺育为劝送归保之法,凡婴孩明送至堂中,尽量劝归本母自养。育婴堂会视同寄养,按月发放例钱,期限一年。育婴堂备有一船,供司事巡视四乡,按户查察,兼查寄养之户。其法施行后,每年婴孩死亡量下降到了十数婴。

  为便于管理,桐乡还专门成立了保婴会。保婴会设正副会长各一人,理事若干。第一任正副会长由“程克昌”的程尚贤、程尚贽兄弟二人担任。保婴会虽说是个民间慈善组织,但规矩章法严密完整,赏罚分明,执法甚严。

  90多岁的黄德仁老先生回忆道,他的祖母曾讲过一件事——大约在清朝末年,一天晚上,西帮岸附近网船上的人听到城脚下有小百戏的哭声,立即向养育堂报告。养育堂派人实地察看,经查验,确是堂中寄养在外之婴。保婴会即令寄养乳娘来堂阐明情况,乳娘哭着如实道来。原来,这个哭婴前几天“发惊风”,额头发烫,乳娘立即报明司堂,经司医多次诊治,不见起色,当日上午,突然“死亡”。乳娘便从堂中领取了棺木,草草入殓,置于西帮岸对过的城脚下。谁知,此婴并未死,只是暂时昏迷,醒来后哭声不断,惊动了网船上的人。虽然并非乳娘故意遗弃,但为严肃章法,保婴会仍罚乳娘在堂中做了一年义工。

  直至解放,桐乡育婴堂被撤销,是处改设桐乡卫生院。1958年,又改为桐乡医药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北港河拓宽,育婴堂所剩房屋全部被拆除。从此,桐乡育婴堂的遗迹彻底消失。尽管育婴堂早已消亡,但前辈那种“善作魂,行善积德”的朴素理念,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