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耕读孝悌,农门里传承好家风

2015年10月20日 10:42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周玥

  王家三兄弟,从左至右分别为王恒清、王恒秋、王恒江。(照片由王恒清提供)

  没有显赫家世,也没有权势官名,崇福镇陈家埭村王家门组的王恒秋、王恒清和王恒江三兄弟,只能算是平顺的寻常人家。

  他们的祖辈多以务农为生,抡了一辈子锄头,没有多少文化。可做人做事的道理,却被看做如温饱冷暖一样要紧。农门里一样出好家风,如春风细雨,润泽后代。

  书本上“耕读传家,孝悌为先”的深刻道理,在王家兄弟的言传身教中得以更好地传承。

  耕读传家,业精于勤

  祖上,有祖辈屡考秀才不中,在旁人的激励下没有放弃,终于考取了功名。还有族人18岁中了秀才,时隔30多年锲而不舍,至56岁终于中举……

  今年72岁的王恒秋,至今都记得儿时长辈常在自己耳边念叨的,祖辈刻苦求学的故事。祖先艰难开辟,在崇福镇陈家埭村王家门扎了根,虽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父辈并没有忘记耕读传家的祖训。

  家里三兄弟,王恒秋是老大。在那个把温饱冷暖看做头等大事的年代,村里人都埋头在田里寻奔头。他却考上了初中,这在村小队10多户人家里,是头一个。“乡下人家,小孩子能写得出自己名字,就行了么。”在村里人看来,王恒秋念初中,远没有种田干农活来得要紧。况且,去镇上念书,要交21元学费。“全家人一年做下来,能吃饱就不错了,更别提余钱。”即便家里难,父母也没有让王恒秋放弃学业,“我记得很清楚,最后家里卖了一头猪,给我凑齐了学费。”

  之后,王恒秋又考取了杭州商校。他的大兄弟也念了高中。20岁上下,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光景,“没帮家里分担什么活儿,都读书去了。”此时,母亲虽有些嘀咕,却依然在王恒秋去杭州那天,一路送到轮船码头上,叮嘱他要认真学。

  人总是向上的,读书是一条出路。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王家人对待读书这件事,总有着质朴的期许。

  在王家兄弟看来,能把书念下去,并不是自己有多聪明,而是比别人多点努力。守着业精于勤的道理,兄弟俩先后跳出农门,在城镇工作、生活,扎下根来。

  与人为善,孝悌为先

  如果说供读书,是王家对祖训的坚守。那么,与人为善,孝敬父母,则被脚沾泥土的王家人,视为“做人的本分”。

  在王家兄弟的记忆里,村里时常有人挑着扁担,来走村串户地叫卖东西。母亲要是看到年纪大的小贩,过了饭点还在路上走,会把人请进屋来,给杯水喝,还会叫着一起吃饭。

  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妇,大字不识一个,可身体力行间,给予王家兄弟的教诲,胜过书本里的大道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小辈向上向善。言行间,映射着好家风。

  在母亲80岁那年,由于腰部骨折和股骨头骨折,无法下床行走。三兄弟为了给母亲治病,辗转桐乡、富阳多地,均被告知年龄太大做手术有很高风险,只能保守治疗。

  与父母同住的小儿子王恒江夫妻俩,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因为要忙地里的农活,母亲的吃喝拉撒,多半由王恒江的妻子张金文料理。平日里,张金文不仅要给老人端饭,处理大小便,还要经常给老人翻身、擦身,以免卧床太久长出褥疮。

  尽管老大和老二不在身边,却也不忘常常回去看望。“很长一段时间,他下了班就骑自行车到乡下,然后赶在上班之前回来。”王恒秋老伴说道,为方便照顾,还在二楼母亲的房间安了个无线电子铃,老人只要一按铃,楼底下就能听见。

  在老母亲卧床两年4个月里,媳妇儿张金文始终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即便长期卧床难以动弹,加上已是80多高龄,可张金文不仅把婆婆拾掇地清清爽爽,更没让婆婆长过褥疮。

  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在王家人这儿,不只有孝子,更有孝媳。

  一股“勤学、尽孝”的清新家风,在这寻常百姓家久久萦绕。什么是好家风?一代代王家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耕读 孝悌 家风 王家 家里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