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她让古老的“三跳”曲艺焕发新生

2015年10月20日 10:38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见习记者 陈怡夏

  每天清晨,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和煦的阳光,石门镇中心小学“三跳民艺队”的小队员们就开始用稚嫩的童音说唱石门“老底子”的民间曲艺“三跳”,于吴侬软语之中别有一番韵味。带他们领略非遗传统曲艺精粹的,是该校音乐老师沈娟英。

  27个教坛春秋,沈娟英当了13年班主任,用爱书写着副科老师担任班主任的传奇故事。作为土生土长的石门人,她肩负起了传承家乡传统曲艺“三跳”的使命,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她的引领下,“三跳”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三跳”小传人。她半路出家,坚守了10年只为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三跳”

  “勿晓得为了啥事体,张小强格爸爸手捏一把扫帚要打儿子。你再逃,看你逃到啥地方去……”在石门镇中心小学的“三跳”教室里,沈娟英正在给学生们教唱新编的曲目《兰花指》,生动的石门方言,声情并茂的唱腔和夸张丰富的动作表情,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学生们或目不转睛地专心听讲,或被诙谐的唱词逗得哄堂大笑。教室里,一张张古朴的木质桌椅上,整齐地放着一块块活动式可开合的木板,这是他们的“唱戏家当”。

  说起与“三跳”的不解之缘,沈娟英回忆道,2005年她作为伴唱首次与“三跳”传人邱学良同台演出。“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三跳’魅力,一下子激起了我的乡情,像是有一种魔力吸引了我,让我着迷。”从此开启了她的“三跳”教学之路。

  知晓度低、零基础、没教材……这些都是摆在沈娟英面前的难题。如何让学生爱上这种既陌生又新奇的传统曲艺?“社团刚组建的时候只有30多名学生,说唱、打板、形体都是从零基础开始。除了每天早上半小时、每周四下午1小时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时间,我们还把周末或寒暑假的时间都用在了训练上。”

  要让学生学得有板有眼,首先老师对它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要有12分的表现力,才能吸引学生。”沈娟英在课堂上常用玩的方式模仿故事中的人物,把学生带入到故事的情境中。说着,她拿起桌上的“三跳”板演示了一段,“可别以为这块小小的木板打起来很容易,要想打得有节奏,对学生的韵律感和协调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除了要教学生打板,“土洋结合”的唱词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沈娟英坦言,虽然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但要用地道的方言唱出来,连大人都不能保证唱得标准,更何况是这些孩子了。

  因此,一段段声情并茂的表演,都离不开沈娟英对每一句台词的反复推敲琢磨和对人物性格、故事原型的心理揣摩。“三跳”就像表演一个剧本,一招一式,表现力极强。“刚开始有的学生很腼腆,放不开。我就从集体教学再到个别辅导,把他们的表演一个个拍成视频,把他们每一次的演出都用照片记录下来。”沈娟英笑说,这些视频和照片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他们越来越自信,表演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重温这些珍藏的照片和视频,看着学生们这些年来的点滴成长,沈娟英心中百感交集。“虽然我也是半路出家,但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门艺术,所以我也想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它的魅力。”如今,老一批的社团成员已经毕业,新入团的社员们也在慢慢走进“三跳”的世界。

  自创剧本,自编曲目只为让更多的孩子会唱“三跳”

  “三跳”作为桐乡本土的传统民间曲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盛于农村。三块毛竹板,敲打出了农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叩响了一代农村人的书场记忆。一出出脍炙人口的“三跳”,给农村人贫乏的精神生活带去了些许亮色。然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跳”的传承如今面临着窘境。

  每一句台词、每一首曲谱都凝聚着沈娟英的心血。“传统‘三跳’都是民间艺人和普通老百姓口耳相传的,没有固定的曲谱。”为了把“三跳”编写成校本课程,让更多的孩子会唱“三跳”,沈娟英跟着邱学良一句句学唱,录音之后反复听,跟着哼唱,谱上曲调。

  沈娟英清楚地记得,创编第一部曲目《童声?运河?三跳》的时候,她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寻访当地的“三跳”民间老艺人,或是向语文教师请教,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苦心经营。“好几次睡觉的时候,突然灵光乍现想到一句台词,就从床上跳起来写下来。”

  这个学期,沈娟英又带着孩子们编排了新剧目《兰花指》。“这是以小孩子学‘三跳’的故事入手,侧面反映我们对家乡传统戏曲的发扬,肩负起传承的使命。”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学生们个个学得有模有样。“手拿竹板敲得响,(阿拉)一道来把三跳(啊)唱……传统戏曲是瑰宝,后代应该来发扬。”表、赋、敲、唱,孩子们用清润的嗓音,把戏曲中“小伢儿”学戏的经历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两名男生是主唱,你看他们的唱腔,或高昂,或舒缓,夹叙夹唱,好像在说自己的故事一样。”看着得意门生的表演,沈娟英眼中满是欣喜。

  2012年,学校正式成立了“三跳民艺社”社团,并邀请桐乡“三跳”传人邱学良定时来学校授课。2014年,学校被授予“桐乡市三跳基地学校”称号。《丫丫学三跳》、《童声?运河?三跳》、《英雄堂书》、《石湾韵》都是学校的名曲。在省、市各级比赛和演出中,常能看到石门镇中心小学孩子们的身影。他们还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镇上的居民和老人表演。听着熟悉的民间小调,看着孩子们颇有架势的表演,邻里街坊的脸上都笑开了花。

  如今,学校的“三跳”校本课程已经初具雏形,“三跳”将被写入课程表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将加入到“三跳民艺社”。“我不过只是学了些皮毛,要传承发扬‘三跳’曲艺的精髓,这条路还很长。”也许是被“三跳”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也许是油然而生的乡愁与乡情,沈娟英动情地说,“石门,是一座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古镇,这里是生我养育我的故乡。我们不仅要成为‘三跳’的义务宣传员,更要让更多的孩子学唱好‘三跳’。我和我的学生将一起坚持走下去,让江南水乡的戏曲文化经久不衰。”

  沈娟英在教学生们唱“三跳”。

  “三跳”传人邱学良进课堂。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曲艺 学生 学校 更多 都是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