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糜相公庙的前世今生

2015年10月12日 10:26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陆雪江 周建新

  京杭大运河贯穿崇福,其中一条支流,至亭桥小镇后蜿蜒转向东北,两岸村庄密集,户户枕河而居,处处桑园竹林,风光旖丽。约1.5公里处,糜相公庙坐落于此。据考证,该庙始建于北宋年间的汴京(今开封),经3次迁徙,宋末元初时期落于此地,前后已历经一千多年。

  糜相公原为三国时期刘备的重臣糜竺。而现存糜相公庙供奉的是糜竺、糜芳兄弟俩,俗称“双土地菩萨”。糜氏兄弟的处世态度和高尚品格,为后人称颂。

  关于糜相公庙,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北宋年间,糜竺被御封为汴京的土地公,在今天的开封城塑糜竺像,并修建糜相公庙。当时引众人朝拜,香火极旺。约北宋末年,糜相公庙在“靖康之难”时被毁。

  后来,随着南宋灭亡,位于杭州的糜相公庙也再次被毁灭。当年庙中的主持带了两个小徒弟,一路沿大运河顺流而下,逃难至今高桥镇永安村一带,见到此地土地肥腴,民风淳朴,百姓颇有向善之心,便挨家挨户化缘,游说重建糜相公庙。当地百姓觉得能请来京城土地菩萨保佑一方安居乐业,是一件幸事,纷纷节衣缩食捐钱捐物,其中商家村一朱姓善人捐出了七亩三分土地,于是一座新庙宇在此落成。人们感叹糜竺忠义齐天,糜芳虽后来弃蜀投吴,但也事出有因,兄弟俩一文一武,更能保佑百姓安宁,便供奉糜竺、糜芳为“双土地”。因此,如今的糜相公庙也成了全国唯一供奉两个土地公的庙宇。

  明朝时,糜相公庙陆续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土地殿、观音殿等,共计房屋四十九间之多,黛瓦红墙,很是气派。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体察民情。其中有一次在一满月之夜轻车简从拜谒了糜相公庙,并御赐龙牌一尊及银两若干。时任崇德县朱县令沿运河水路一路陪驾,至扶驾桥下船上岸,“扶驾桥”由此得名。据传,后来在庙前空地上用御赐银两修建了一座戏台,称为“御台”,供演戏之用。乾隆御赐龙牌一直供奉在观音殿中,成为糜相公庙镇庙之宝。可惜到民国时期,被一位外号叫“乌烟鬼三和尚”的主持因无钱抽大烟,偷偷把御赐龙牌变卖给了海宁硖石的东岳庙,后来流落民间。至于御台,据村里老人们讲,被太平天国军烧毁。民国三年,御台得到整修,并新加盖了亭屋以遮风避雨,渐渐地御台被民间叫作了“雨台”。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一把大火点燃了土地殿,好在观音殿距土地殿之间距离较大。加上庙里和尚和村民的全力扑救,仅烧毁了土地殿和御台,其后观音殿毫发无损。光绪年间,地方捐资重建了土地殿,恢复了往日的面貌。抗战时期,抗日地方武装常把糜相公庙当作宿营地。当年国民党第六十四师一部曾在此和日军打了一场遭遇战,枪声响了一晚。第二天,村民默默地自发掩埋了戏台上下的几十具国军尸体,从此糜相公庙里又添了一群忠魂。

  文革时期,糜相公庙再次经历磨难。1973年冬,庙宇被夷为平地。村民在整理残垣断壁时,两条卧于墙基中足有丈余长的赤练蛇,猛然在冬眠中被惊醒,如人一般站立起来,睁眼吐舌,吓得众人目瞪口呆,纷纷退避,两条大蛇在人们惊恐中缓缓游入庙后的河浜中。老人们都说这是糜相公显灵了。

  如今在原址上重建的糜相公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百姓自发捐资逐步重修的,庙址场地狭小,出入交通不便,规模和气势已大不如从前,但附近村民依然把糜相公庙作为烧香拜佛、安放故人亡灵和寄托哀思的重要场所。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