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漫话洲泉吴氏油坊

2015年10月12日 08:09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颜剑明

  古时榨油,工序复杂,费时费力,工本也颇巨大,非一二人所能胜任。所以,在西方技术设备还没有大量引进之前,油坊可以说是江南小镇上最大的工业企业。明清时期,江南小镇的榨油业十分发达。据旧志记载,明万历时,崇德县石门、洲泉两镇,包括附近乡村,方圆二三十里之内,竟有二十余家油坊。

  清嘉庆年间,有一个叫吴石琴的徽州人,在邻近的德清县新市镇上开设了一家酱酒店,生意不错。道光六年(1826),他来到洲泉,买下了近郊狮子坟头一爿代农加工的小油坊。这家油坊原来的主人姓李,由于经营不善,即将破产。吴石琴买下油坊后,将其迁至市河西侧的南市梢,另取了个商号:公和油坊。这字号取得特好,公平买卖,和气生财。他改变经营方针,以自营为主,代农加工为辅。也许是命该发财,吴石琴接手后,财源滚滚,一改李氏经营时萎靡不振的状况,经营业绩扶摇直上。到了光绪二年(1876),公和油坊开业五十年之时,吴氏已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于是,吴氏扩大再生产,在北市梢开设了一家分号。从此,洲泉小镇上有了两家公和油坊,南市梢的称南公和,北市梢的称北公和。至此时,吴氏已成为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人丁兴旺。人们将他们聚居的地方称作公和里,中间的一条小浜也被叫为公和浜,吴氏逐渐成为洲泉首富。

  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王朝已步入穷途末路,但吴公和油坊却高歌猛进,继续大踏步发展。这一年,吴公和终于迈出了向外埠扩张的第一步,在石门湾通市桥接收了行将破产的厚成油坊,将其更名为敦和油坊。又过了25年,也就是吴石琴创办吴公和油坊即将迎来百周年之际,吴氏子孙们给这位“开山鼻祖”献上了一份大礼:在崇德县城的北门外开设了裕和油坊,在石门湾东高桥开设了德和油坊。这一年,正是中国民族工商业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至此,吴氏油坊企业达到了鼎盛时期,一个家族,地跨三大镇,拥有五家油坊,垄断了崇德县及周边地区的榨油业,成为杭嘉湖地区首屈一指的榨油企业。

  吴氏油坊经营大豆、菜籽和乌桕籽三种油料的业务,五家油坊下面均设有三个工场,即豆油作场、菜油作场和桕油作场。大豆原料绝大部分来自东北三省,有两种途径可以运至各油坊:一种是从大连启运,经海道在上海靠岸后,再由水道转运;另一种是经铁路到达常州后,再沿运河南运。菜籽除用本地的外,主要向平湖、海盐、嘉善、青浦、松江、吴江等地采购。乌桕籽则主要来自崇德本县运河以东和桐乡一带。以前,这一带乌桕树特别多,采摘桕籽是一项传统的副业。

  吴氏油坊的成品豆油和菜油多销往人口密集、城镇众多的杭嘉湖三府。桕油是制造蜡烛的原材料,大部分销往苏南浙北等地的浇造作坊,也销往上海等地的日用化工厂,成为制作肥皂的原料。桕子芯榨取的芯油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化工原料。榨取油脂后的残渣便是豆饼、菜饼和芯饼,是很好的饲料、肥料和燃料。洲泉地处杭嘉湖三府之交,是传统的农业区,也是传统的渔业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池塘众多,鱼肥虾跳,饲料需求量十分大,因此,总是供不应求。

  鼎盛时期的吴氏油坊,有工人五六百人,每年经营大豆十万石,价值约为一百万元;油菜五万石,价值约五十万元;桕籽约三四万石,价值约四十万元。每年的总经营额近二百万元。抗战之前的中国,物价相当低,也相当稳定,丰子恺先生曾写过一篇童话,题目叫《伍元的话》,伍元钱可以买一担白米,近二百万元相当于近四十万担白米,可以养活多少人?这是怎样的一个天文数字啊!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