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蒲扇之忆

2015年09月07日 09:07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乐忆英

  小时候,在夏天的夜晚,我们经常搬条凳子在门外乘凉,每人手执一把蒲扇,“吧哒吧哒”地扇,一边扇风,一边驱赶蚊子。蒲扇既经济实惠,风劲又大,因此深得平头百姓的喜爱。就连小孩子也拿把蒲扇满街跑,一边还稚声稚气地喊上一段顺口溜:“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向我借,要过十月中。”

  扇子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拾遗记》中记载周昭王用丹鹊的羽毛制成的扇子,这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羽毛扇”。汉代以后改为鸟羽制成,在宫中多用丝织或纨扇,故又称“宫扇”。现在通用的折扇,据史料记载,源于朝鲜,北宋时作为贡品进入我国,明朝时从宫中传出,于是遍布天下。

  蒲扇是由蒲葵或棕榈树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丰子恺先生在漫画中也常常有蒲扇的影子。如《锣鼓响》中,老太太捏着一把蒲扇,悠闲地牵着小孙子往热闹处去;《晚凉》中,青年人在路灯下看书,趿着一双拖鞋,左手拿着一把蒲扇,看到忘情处,蒲扇不知不觉地垂到了台阶上;而《脚踏车》中的瞻瞻,用两把蒲扇置于胯下,当作自行车前后轮,童年的天真烂漫、单纯而又好动的个性跃然画上。丰子恺先生把平常百姓人人都离不了的蒲扇融在漫画中,既朴实又生动。

  我小时候,家里的蒲扇除人手一把外,还有几把备用。有客人来时,先递上一把蒲扇扇凉。我家的蒲扇与别人家不同的是,母亲在蒲扇的边圈上缝一圈白布,不仅美观,而且经久耐用。

  以前的文人,总喜欢在扇面上题诗作画,“雅”兴十足。“举处随时消暑热,动来常伴有清风。”扇子的价值由此可见。扇子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竹质扇骨有香妃竹、梅鹿竹、清水竹、斑竹等,木质扇骨有檀香、桃木、乌木等,名贵材料为扇骨的有虎骨、象牙、翡翠、珊瑚甚至金、银、玉等,除众多黑白扇面外,还有泥金扇、飞金扇、散金扇、飞银扇和发笺扇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商店里各种各样的电风扇琳琅满目,而九十年代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空调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蒲扇便渐渐失宠了。这“举处随时消暑热”的扇子,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我还习惯用这质朴平常的蒲扇,这么多年来,蒲扇一直是我家的夏天必备。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