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农民的理财经

2015年09月02日 08:59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姚孝平

  在我小时候,农民卖了蚕茧或羊后,手里有了钱,头一件事就是把钱存到镇上的农村信用社(农民习惯叫银行)。大人告诫我,长大后赚了钱,就要及时存入银行,这样就有利息。那时银行的存款利率很高,比如1993年时一年期存款利率为9.18%,1994年时是10.98%,存一百块钱,一年就有十来块,收益非常可观。为了多点利息,农民往往存上三年五年的定期。等到家里要盖房子或做喜事需要大笔钱时,农民才肯把钱从银行取出,数着多出的利息,心里非常开心。银行与农民是很亲的,因为它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至于银行怎么赚钱,大家是不去管的。

  记得那时农民也买国债,母亲买回的一张国库券用一块花布包着,说要好几年才能取出,利息比银行利率高。我的奶奶,直到现在,手头的钱凑足一千就立马存信用社。农民没金融知识,也缺乏合适的投资理财渠道,有钱存银行就成了很自然的习惯。

  后来,听说城里人开始炒股票了,有的还发了财,而且炒股票的很多还是老头老太。这钱生钱的门道,农民不懂,只是听,心里痒却不敢,因为也听说这玩意风险太大,要是赔了,血本无归。

  这几年,银行利率持续下调,加上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已进入负利率时代,钱存银行已经不太合算。同时,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各种理财产品纷纷推出,农民有了更多选择,不再只依赖银行一家。随着手机的普及,中年人也玩起了微信,村上50多岁的凤仙婶把银行到期后取出的余钱购买了微信理财通产品。她高兴地对村民说,里面的理财产品随买随取,非常方便,而且年收益率都能达到三点多,存一年下来,以一万块计算,能比银行多出至少一百块,她存了三万,有一天的利息居然达到了20元,他每天下班后就迫不及待掏出手机查看昨天的利息收入,看着数字每天往上跳,心里非常开心。这让听的村民羡慕死了,有的还掏出手机让她当场教怎么操作如何购买。

  现在我听说,村上好几个四五十岁的叔叔阿姨都拥有了自己的余额宝,没事时就看看,作为生活的调剂。当然,利息也能积少成多,多一点利息总是好的。有几个还购买了高风险高收益的保险理财产品和指数基金产品。也有的还是觉得银行可靠,购买了银行的理财基金,利息高的能有四五点甚至六点多,但起购数额较大,一般要五万元起购。

  相比银行,网上理财产品的确具有很多优势,比如省去跑银行排队操作签字的麻烦,又不用担心密码被旁人偷看到,而且存期限制少,存取方便,利息比银行多。

  另外,村上有不少年轻人玩起了股票,一到休息天,就会聚到一起聊股市,什么补仓、抄底、低开高走等名词总会蹦出。今年的股市,还培养出了村上的一个职业股民。村里开小店的美娜阿姨,没生意时就盯着K线图观察股市行情,沪指报收几点,她熟悉得不得了,她说今年行情还不错,赚了点钱。

  从单一的存银行,到炒股、买基金、购买网上理财产品,农民投资理财产品的多元化,反映出了农民金融观念的更新,也折射出了农村的开放与进步。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慢慢与城里人接轨,也和他们一样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现代化生活。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农民 理财产品 购买 村上 买了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