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那块墓碑记下了军民抗战的英勇

2015年08月27日 08:21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在桐乡的抗日战场上,广大军民前赴后继,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特别是英勇善战、颇负盛名的62师(笠帽兵)官兵,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年80岁的陆寿松老人在抗战时期尚小,除了纷飞的炮火,对那段生活没有留下太多记忆。但在青年时期,他在梧桐完小(现为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港小学)的教学经历,让他进一步触摸那段历史,感慨军民齐心抗战的激昂斗志。

  日前,退休教师陆寿松辗转联系到本报,希望讲述一个发生在文革前的故事。故事是有关一块日寇头子葬在桐乡的墓碑。让老陆遗憾的是,这块记录着日军侵略罪证的墓碑已不知去向了。

  1961年,20多岁的陆寿松从海盐调到梧桐完小教书。“去了后才知道,学校曾是日军在桐乡的一个大本营。”老陆回忆道,当时学校周围还留有很多的抗战痕迹,城墙虽已不在,但沿着城墙根有一堆堆土丘,其中一个庞大的花岗岩石碑高高矗立着很显眼。周围一些老人说,这是一个日本兵头子的墓碑。

  很偶然,陆寿松那时正好碰到了一个叫“小翻译”的人,向他了解情况。“为啥叫他‘小翻译’?抗战时‘小翻译’还是个小孩,因为脑子活络,经常跑到日军大本营玩耍,渐渐地和日本兵熟了,也会说上几句洋泾浜日文,但坏事是不做的。”陆寿松告诉记者,“小翻译”向他证实,那里确实葬着一个被62师官兵打死的日本头子,名叫大佐,级别还不低。

  “当时我觉得这个挺有价值,可以直接证明中国打死过日军,特别振奋士气。”在征得学校同意后,陆寿松叫了几个男生和他一起把墓碑掘了起来。那时陆寿松正好教小学六年级,长得高点的几个男生个头都快赶上他了,一说要挖日本兵的墓碑,大家都很兴奋。“这些孩子虽然没有经历过抗战,但从书中都知道日军侵略给我国造成的巨大伤害,都恨得牙痒痒。”

  原本以为墓碑在泥下,一挖就倒了。没想到,墓碑下面还浇了水泥。陆寿松和学生到镇上农具店借来了榔头等工具,大家你一锤我一锤地敲打,敲去第一层,下面居然还有一层,足足浇了3层水泥,每层水泥足有半个八仙桌那么大。

  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墓碑终于被撬了出来,其真实面貌也露了出来。“我有1.72米高,这墓碑比我还高一头,有2米多高,宽1米多,厚度有五六十厘米。”陆寿松仔细看了看墓碑上的字,“雕刻着一些日文,但很多因为长时间风化已经看不出来了。”

  后来这块墓碑被垫在地上,周围堆上了厚厚的土,成了一个土台。很长时间,学校的体育老师都在这上面领操。

  这个日本兵究竟是怎么死的呢?陆寿松向镇上的一些老人打听。老人们说,这个叫大佐的日本军官是在宗杨庙阻击战中被62师打死的。

  记者查阅了抗战史料,宗杨庙阻击战发生在1938年4月1日,盘踞在桐乡县城的日军一部外出骚扰,途经宗扬庙时,被62师271团某部阻击,击毙13名日兵。271团挫敌撤走后,增援日军疯狂报复,将宗杨庙及附近民房焚毁,历时3日。

  了解这段历史后,陆寿松越发觉得这块墓碑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可是在文革期间,这块墓碑被几个农民运走了。“当时有几个学生告诉我有人在搬大石头,我赶紧追出去阻止,可几个农民已摇着船沿护城河往北走了。”陆寿松说,那时是公社化时期,农民拆了去估计是去造机埠、泵站用了。

  很遗憾,陆寿松再也没见到过这块墓碑。后来他一直托人询问,但没有任何消息。“对于研究抗战历史应该有一定价值,这也是军民抗日的一个重要佐证。”

  在此,我们向广大读者征寻这一墓碑的相关线索。如有线索,请致电本报新闻热线:88117110。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墓碑 军民 日军 几个 这块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