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茅草房

2015年08月26日 08:40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沈永林

  这间全村独一无二的茅草房,起初是自族方金堂爷爷与金娥堂奶奶闹别扭时,方金堂爷爷心血来潮——决心与年轻妻子分居过,就在村后盖起了来的。他们在在这里居住到一九五九年的冬天。

  当年冬季,他家老母亲晚上用脚炉暖被窝不慎引发火灾,一场大火烧毁了长道地上的房子——第二埭七户人家的八间楼房和九间猪羊棚间,包括沈连山家的。连山太公有三子一女,只有一间厢房(西隔壁堂侄沈洪云分到两间)、两间灶间、一间半楼房和猪羊棚间,加上老大德明结婚生育,烧毁了楼房和猪羊棚间之后,对他们家来说真是雪上加霜。故老大一怒之下,赶走了方金堂爷爷,带着妻子王雪珍和女儿沈杏芬,搬进了村后的茅草房,享受着住茅草房的乐趣。在这里,他先后生下小女儿沈杏仙,大儿子沈叙荣和小儿子沈叙良。

  个子矮小的老二德金,年轻时非常活跃,经常与小巧玲珑的爱娜姑姑吵吵闹闹,大概兔子不吃窝边草,后来,他到原炉头公社(现龙翔街道)金牛塘旁边做上门女婿。几年后,英俊潇洒的老三德生也入赘邻村——原炉头公社新建大队(现龙翔街道龙泾村)龙尾巴小队做女婿。兄弟俩“离家出走”后,老大德明用楝树梁条、竹椽子与左右邻居一道,在烧毁多年的地基上,盖起了新楼房和猪羊棚间,领着全家六口人走出了茅草房,和年迈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孩儿时,我经常到茅草房后面花草(紫云英)田里放鹞子(风筝)。手里牵着母亲纳鞋子底的那根粗线,抬头观望飘摇不停的鹞子,在花草田里跑来跑去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当时的鹞子比较单一,不像今儿个商店里卖的。那是用薄膜纸做成的,色彩鲜艳五花八门,让人看着眼花缭乱。那时的鹞子,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并制作,用一把锈迹斑斑的钝锯子,用力“吱咕吱咕”地锯一段青竹管,用笨重的劈柴刀劈几根粗细均匀的竹丝,用纱线扎个框架,涂上薄汤粥,贴上废报纸,晾干后便成了一只鹞子。糊鹞子关键是框架,扎框架看似容易,实际上要动一番自己的小脑筋——掌握制作技巧,两只翅膀的大小和轻重必须对称相等,否则难以平衡,更何况借风高飞了。所以,糊鹞子是开发智慧和锻炼自己动手能力的活儿。至于放鹞子,不单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同时也在放飞自己天真无邪的童心。

  在油菜花盛开的春天,和小伙伴一起到茅草房四周泥板墙上捅蜜蜂很有趣。用一根洗帚篾丝,在巢穴中捅出几只蜜蜂并不难,但是要活捉它就有一定难度了,一不小心反而被小蜜蜂蜇手,我左手拿只玻璃小瓶,右手将篾丝伸到洞里去,左挑挑右拨拨,逗得小蜜蜂不耐烦时,它会“嗡嗡嗡嗡”地钻出洞来,这时,将透明的瓶子对准洞口,让它乖乖地钻到瓶子里。可怜的小蜜蜂落入陷阱后,像只无头苍蝇似的,拼命地煽动小翅膀,不停地想找到出口处,直到它们力竭倒毙。

  在知了声声的盛夏,自己动手做只知了拍子。做知了拍子用不着像糊鹞子那样精细考究,先找一段粗细适宜的铅丝,再找一根三米长的青竹竿,把铅丝弯只碗口大的铁箍,然后把铅丝头用力绞紧,插入竹竿梢头固定后即可。在惺忪蒙眬的早晨,头颈里掼一条旧毛巾,双手揉着一时睁不开的小眼睛,瞌睡懵懂地走出后门口,来到水草青青、蜻蜓扑面、河面如镜的港滩头擦把脸,清洗一下迷迷糊糊的小脑袋,趁着红彤彤的太阳刚刚露出小脸蛋,尚未赶走蜘蛛网上珍珠般的露水,拿起横七竖八的知了拍,把人家屋檐口的蜘蛛网抢走后,急速赶回家,将天井里那张大蜘蛛网也绕上。

  绕有蜘蛛网的拍子,好像一张半透明的白色塑料纸,把黏得要命的知了拍子小心翼翼地放在门角落里,等到中午放学回家,猴急地吃过中饭,酱肉色的脖子上挂条毛巾擦擦汗,光着膀子,露出二十四根肋骨,顶着火辣辣的毒太阳,赤着一双蒲扇大脚,“噼啪噼啪”地走在沸烫的路面上,赶到茅草房旁边那两棵苦楝树上拍知了,有时拍得不过瘾,再回到汉庭堂叔家道场口,河滩边那棵皂荚树上继续拍,最好拍到黑乎乎的老蝉儿。其实拍到的知了和老蝉都不值钱,玩腻了将它扯扯断,喂给圈在竹领条里的几只淡黄色小鸡、小鸭吃。

  在北风呼啸的冬季,针扎般的西北风卷土而来,吹拂着茅草房上那年复一年层层叠叠的稻草柴,它像少女披肩的长发飘飘洒洒;势不可当的“老虎风”唤醒了沉睡的竹柱和竹梁,好像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伊伊呀呀”地在歌唱。看似摇摇欲倒的茅草房,它的坚固程度让人出乎意料。你可以放心地聆听那轻松愉快的歌谣。

  村后那间闲置不用的茅草房,等到方金堂爷爷和金娥堂奶奶将两女三子陆续成家立业之后,继续派用场。老两口虽然住在茅草房里,但对他们来说已经熬出了头,从而有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虽说他们的太阳已经西斜,人生的旅程接近黄昏,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过上了一段自我调节、自得其乐的愉快时光。老爷子的腰板渐渐地硬朗起来,白天在肥沃的黑土地里埋头苦干,晚上在冬暖夏凉的茅草房里以酒取乐,由于生活无忧无虑,心情特别舒畅,酒量恢复到了从前的状态。每晚,就像天皇巨星——邓丽君小姐演唱的《美酒加咖啡》歌词:“我只要喝一杯,想起了过去,又喝了第二杯……”——就这样自酌自饮,一醉方休。久而久之,喝坏了龙体,过早离开了相依为命的老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儿子培洪家搬到村后第四埭房子西首两间门面三层楼房之后,金娥堂奶奶告别了住茅草房的历史,住进了培洪家闲置不用的两间厢房里生活了二十多年,患有高血压的她,在临终十六个月前中风偏瘫。她痛苦地躺在病床上度过了最后的余生,二〇一五年一月四日去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后的茅草房已不见踪影,给人留下的只有点滴记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