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听不到超高频声音很正常 朋友圈谣传被揭秘

2015年08月12日 09:04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胡宇翔 通讯员 宋娟芬

  最近,桐乡本地的微信朋友圈被一种名为“蚊声”的音频刷屏了,据说超过35岁的人,是听不到的。

   这种“蚊声”真的这么神奇,能区分年龄吗?听不到这种声音需要去医院求诊吗?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费长顺说,其实并非这样,“蚊声”其实是一种约为1.7万赫兹的超高频的高频音,听不到“蚊声”不代表听力出了问题,反而常听这种声音会使人烦躁,久听也会影响听力。

  

  什么是“蚊声”,为什么我听不到

  “真的听不到了哎!”40多岁的市民王女士说,最初接触到“蚊声”,是女儿让她听一个音频文件,可她怎么听都觉得没声音。女儿却以此笑称,是因为她年龄太大,所以听不见这种声音。“什么是‘蚊声’,为什么我听不到?”王女士为此很疑惑。

   据了解,“蚊声”又称“无音铃声”,最早产生于欧美国家,在青少年学生中非常流行。

   原来,这是国外一家保安公司发明的一种声频技术,名为“蚊子”,用以驱赶在商场附近逗留的无所事事的青少年。听到广播中反复播放的“蚊子”,年龄稍长的人们基本不受影响,但换成青少年,只需几分钟便会产生强烈的烦躁情绪,继而离开。

   因为老师、家长对这种“蚊声”不敏感,很多人听不到。后来,一些孩子觉得好玩,就像是只有同龄同伴能听得到的一种暗号,把这种声音用做自己的铃声。前几年,我国一些地区也曾流行过这种铃声。

   那么“蚊声”究竟是什么呢?费长顺告诉记者,实际上,人类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万赫兹之间。本来大脑对高频音是相对敏感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中老年人耳蜗血管硬化、供血不足会引起听力的退化,首先表现为对于接近听力极限的高频音敏感度逐渐降低。但医生也指出,对超高频音是否敏感,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对超高频音敏感,即使过了40岁也能够听得到。有的人对超高频音不敏感,可能不到30岁就听不到了。“这种区分拿出来开开玩笑还可以,真的要以此区分精确的年龄显然是不科学的。”费长顺说,在医学上,测试听力能力,要到专门的检验室进行,还需要排除大多数噪音。由于超高频音对人们普通生活不会产生影响,医学界并没有对超高频音和年龄之间的关系做过专门的研究。

  

  听不到“蚊声”,不需要看医生

   市民任先生则说,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蚊声”音频,他也听不到音频文件里的声音。他的疑惑则是,听不到这种声音,是否意味着自己的听力严重下降了,需不需要去求医。

   费长顺解释,“蚊声”是超高频音,听不到这种声音表示对这种声音不敏感,或者说高频声音方面的听力下降了。但这不属于人类的正常听力范围内,听不到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人类所听到的正常音频区间一般在125赫兹到8000赫兹以内,我们平时测试听力是不会测试超过8000赫兹以上的高频声音的。随着年龄增大,多数市民自然而然地就会丧失一部分针对高频声音的听力。”医生说,因此,听不见“蚊声”,不代表听力出了问题,这是正常现象,无需到医院检查。反倒是,常听这种声音会使人烦躁,进而影响正常听力。

   一般而言,能听得到这种超高频的声音只能证明你还年轻。因为人到中年,随着听力逐渐损失,大多数市民已经无法再听到这种声音了。“可是听得到这种声音,也千万别卖弄,常听会对正常听力造成损伤。”费长顺说,偶尔听听“蚊声”是不会对听力造成伤害的,但多听无益。

   而且高频声音会使人感觉烦躁,常听会给人带来不良情绪。从该声音的设计角度分析,“蚊声”的实质一种针对青少年听力特征的高频噪音污染。乍听用这声音做的铃声,貌似很酷。但常听这种声音的孩子,性格容易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有的还会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

  

  怎样算是听力损失,该如何保护听力

   听不到“蚊声”无需看医生,那么怎样算是听力损失,需要看医生呢?费长顺说,通常频率是声音测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更重要的是听阈。判断听力是否有损伤,他们是采用的是综合指标。他拿出了一种测试听力的标示图给记者示范。这张图是接近正方形的,有横向、纵向两组坐标,横向的是声音频率,纵向的则是听阈强度。“发声固然需要振动频率,但声音的强度才是决定声音是否能被人耳接收的关键。听阈是指能产生听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费长顺指着标示图继续给记者讲解。图上有各种事物所对应的发声区间。

   比如,小鸟叫声对应的强度为0到40分贝,频率为3000到8000赫兹,属于高频率低强度的声音,有高频听损的人就听不到。电话铃声强度为60到85分贝,频率为750到3000赫兹,属于中频率中等强度的声音,有重度听损的人就听不到。

   500到2000赫兹为人类语言的频率区间,也是人类最敏感的频率。医生用来测试听力损失的频率区间也基本都在这个范围内,一般采用500赫兹、1000赫兹、2000赫兹、4000赫兹4个频率点作为基础,测试不同声音强度以确定患者是否有听损。

   按照表格,综合这4个频率,听力在0到25分贝内为正常听力范围。只能听到26到40分贝的为轻度听力损失,对细小的声音难以分辨,如树林风吹声。只能听到41到60分贝的为中度听力损失,对日常语言有听觉上的困难,与人交谈感到模糊不清。而只能听到61分贝以上为重度听力损失,对于较大的谈话声、汽车声感到模糊。

   费长顺说,1.7万赫兹远超正常测试听力的频率范围,听不到也不属于听力损失。但如果长期听高频声音,会造成听觉疲劳,逐渐造成听力障碍或听力丧失,这就是医生所说的听力损失。

   费长顺提醒市民,平时要注意保护听力,要做到不要长期待在声音嘈杂的环境里,少到KTV飙歌,不要经常看高分贝立体电影;不要长时间听耳机,连续听耳机最好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从小注意耳道疾病的治疗,重视对声音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尽早就医。

  

  ◆保护听力小贴士

   要保护听力、避免听力损失,耳鼻喉科医生总结了8点注意事项。

   1.避免各种噪音,平时生活中尽量为自己营造一个安静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避免长期在噪声环境下而引起的听力老化。

   2.避免情绪激动,突然发火。情绪波动过大会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剧烈收缩,会使内耳听觉神经短暂缺氧,导致突发性耳聋。

   3.避免因为乱挖耳朵而导致鼓膜穿孔及中耳炎引起的听力减退。

   4.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奎宁及其衍生物等。以免发生药物中毒性耳聋。

   5.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如游泳、跳水等运动时,注意不要让耳朵先接触水面。遇到燃放鞭炮,应距离现场3米外或用手捂住耳朵。不能用手掌击打耳部等。这些做法可以保护耳内鼓膜不收气压的刺激而发生外伤性耳聋。

   6.少吃高脂肪食物。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过高,会造成血管壁发生粥样硬化,血管硬化会使得内耳血液供应减少,导致听力减退或发生耳聋。

   7.如果患了感冒,需要及早医治。因为感冒能影响咽鼓管的通气程度,感冒病菌可能从鼻腔、口腔进入中耳腔,容易引起中耳化脓感染,影响听力。

   8.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听音频文件。高音量的音频声会对听觉器官造成疲劳、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发生耳聋。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