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非遗项目在传承中“活”起来

2015年08月06日 08:43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沈怡华

  昨天下午,桐乡非遗馆的传习坊内热闹不已,又一个非遗传承课堂开课了。这次开设的是蓝印花布传习课程,由嘉兴职业学校的学生、蓝印花布专业从业人员和普通市民组成的近百人的学习团,学习这项历史悠久的技艺。

  来自石门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的技术工人,教学员们将一个个扎成团的土布投到放满植物染料的盆内,进行上色。时间静静过去,再次展开布团,原本素色的土布呈现一片花团景簇。“老祖宗几百年留下的技艺就是神奇。”从事教师工作的李女士啧啧称奇,“在非遗课堂上,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了解这门非遗技术,特别开心。”

  目前我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9项,其中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3项,省级18项,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名录体系和传承体系。如何让这些刻板、只供人瞻仰的非遗项目,变得灵动起来,我市不断创新非遗保护、传播、传承形式,建设非遗馆、成立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开设非遗传承课堂、以节庆活动贯穿非遗展示展演……努力背后,非遗传承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人们可触摸、可感受,更会主动去保护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打造非遗传承新名片

  今年以来,只要在一些特定的传统节日,桐乡非遗保护中心总能通过各种非遗活动向人们展示“最桐乡”的一面。春节期间,臼打年糕、三跳、竹编等活动从大年初一玩到了初八。元宵节期间,在海宁制灯师傅的手把手指导下,市民完成了一盏盏鱼灯、荷花灯、兔子灯、红纱灯。之后的清明节、端午节,非遗中心根据桐乡当地习俗,陆续推出放风筝、做麦芽塌饼、清明圆子、裹粽子等非遗主题活动,每次活动都人气爆棚。不可否认,“我们的节日”非遗系列活动已成为非遗普众活动的一张金名片。

  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褚红斌说,让广大市民通过原汁原味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体验,感受在我们身边鲜活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保护意识,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除了在内容上创新,寻找新一代传承人,也是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非遗保护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后继无人,而建立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可以让非遗项目落地并生根发芽。”褚红斌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我市已对7所学校给予桐乡市非遗教学传承基地授牌,这些学校分别对接了7项非遗项目,由老传承人定期前去授课。如屠甸镇完全小学的剪纸教学基地、崇德小学的蓝印花布教学基地、乌镇植材小学的竹编教学基地等。

  非遗项目学习名额被“秒杀”

  双庙渚蚕花水会、拳船、水乡婚俗等民俗活动活灵活现。竹刻、蛋画、核刻、剪纸、乌镇竹编等大批传统手工艺项目琳琅满目……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自开馆以来,已成为市民回望历史,洞悉传统文化的平台。这样一个高规格的非遗展示场馆,即便放在全省县(市)区域内都是拔尖的。“每天来参观的学生和市民络绎不绝,包括一些周边地区的市民也会赶过来。”褚红斌说,今年到7月底,非遗馆共接待来客20多万人次。

  非遗陈列是固定的,但通过各种活动,让市民参与其中,非遗项目就会“活”起来。日前,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陈建清的“江南茧画”在市非遗馆展出,展厅内各色茧画琳琅满目,题材涵盖丰子恺漫画、戏曲脸谱等内容,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去观赏。

  很多时候,非遗只存在于我们的眼中,真正从老手艺人中系统学一门技艺的机会很少。非遗传承课堂让一个个非遗项目变得亲民。

  除了这段时间正在举行的为期10天的蓝印花布课程。非遗保护中心还开设了桃核雕刻班。通过网络报名的13名学员跟着市桃核雕刻项目传承人胡银松学习,10天课程结束,一个个其貌不扬的桃核在学员手中变成茶壶、桃篮、京剧脸谱。今后还将有木雕、竹编、麦秆画等课程等着市民来参与。

  让褚红斌备感欣慰的是,市民对于非遗学习传承的热情非常高。“每次通过网络推出的名额几乎都被‘秒杀’,还没推出的课程,已经有市民提前来报名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项目 传承 教学 桐乡 蓝印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