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司马高桥忆昔抚今

2015年08月03日 08:52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陈曼青

  司马高桥,是崇福镇如今仅存的一座石拱桥了。

  与司马高桥结缘,应该是从我无书可读那时开始的。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十年内乱”便全面开始,到初中时,文革浪潮达到了顶峰,不久就无书可读。因母亲不会做“女红”,我便到住在司马高桥桥堍的女同学家学习,那时,同学的巧手母亲已教会她各种“女红”了。她家是老房子,光线昏暗,我们两个人就拿着花棚、毛线,坐在洒满阳光的司马高桥桥顶石椅上,边聊天边忙手里的活计。

  坐在石桥上,轻松而惬意。天空好亮,阳光好美,桥下河水荡漾,小船橹声欸乃。河风从桥洞下窜上来,拨动我们手里的线,抚拂我们柔软的发。石椅两边的两对小石狮子,扭头笑看着我们。

  我记得,有几次,我看到从远处开来吃水很深的货船,纤夫背着纤绳在河岸上拉纤。当我正纳闷他们怎么过桥时,却见纤夫跑上桥顶,飞快地把纤绳挽成几圈,然后将穿着纤绳的纤板用力一抛,还没等我看清是怎么回事,纤夫已到桥顶另一侧,杂耍似的弯下腰,一把抓住荡过来的纤板,随后又快步跑下桥,把纤板横在胸口,拉着纤绳,沿着纤路一步步远去了……

  在我们这个与水为伴的古镇崇福,石桥不计其数。飞架于运河上的,曾有十三座各具风姿的石拱桥:迎恩桥、万岁桥、北三里桥、南三里桥、大通桥、松老高桥、青阳桥……可惜,在文革及两次京杭大运河改造中,多数石拱桥均遭毁,即使有1300多年历史的万岁桥也未能幸免。而司马高桥独因位于京杭大运河故道,不在运河主航线上,才幸运躲过一劫。

  司马高桥旧名南高桥,始建造于明洪武年间。后因毁坏,清乾隆十四年,邑人沈廷槐出资重建。同治年间,司马高桥又因兵毁。光绪二年,崇德县令余丽元主持重建。新司马高桥系单孔石拱桥,桥长29.4米,宽3米,净跨9.7米,拱矢高5米,南北各有二十七级台阶,用花岗岩、紫砂岩两种不同色泽的石材构筑。运河水穿过桥洞,缓缓东流,汇入大江大湖。

  幼年时,我以为司马高桥即“四马高桥”,于是常疑惑它是否与我的邻居、卖茴香豆的“四麻婶”有关。后来,我才知道,“司马”两字,是因县令余丽元重建此桥时,曾申请动用库银,并得到兵部的支持。“司马”是兵部的别称,取名“司马”,当是为了感谢兵部。

  司马高桥见证过崇福许多习俗:元宵节迎花灯,“走桥桥”让人乐开怀;如果岸边旌旗飘扬,人声如潮,桥下一条彩船正缓缓通过,小船上锣鼓喧天、丝竹声声,壮年男子抬着蚕花菩萨,这是在举办祭祀“蚕花娘娘”的庙会;每年端午节,运河两岸人声鼎沸,河中龙舟,你追我赶;农历五月二十,司马高桥岸边又热闹起来,一声锣响,几位青年手持“龙头”,巨大的水柱凌空飞扬,如水龙在天空翻腾,直奔运河而去,这是庆祝龙王生日的水龙会……

  已是半头华发的我再次来到司马高桥。站在司马高桥桥顶,举目四顾,但见碧树绿水,水乡天湖一色。桥破旧了许多,西面的护桥石栏都少了一块,但桥头两对小狮子还在。我抚摸着这两对永远恋恋对望的小石狮,感慨万千。几十年未见,小石狮,还认得我这个当年学女红的孩子吗?

  桥顶平台那个方形定心石上的圆形浮凸还在,两侧石额上的“司马高桥”四个楷体大字也很清晰。桥下流水潺潺,从大运河流入古河道……我跑到桥边石埠,抬头望去,两边桥壁上各有两对似花盆又似把手的“石耳”,桥腰的“石耳”下有楹联,东侧分别是“碧浪驾舆梁,事隶夏官资共济”和“白栏依雉堞,情深秋水溯伊人。”西侧上联为“司马锡嘉名,谁继长卿高风,标题有兆”,下联已风化得无法辨识。

  另一对“石耳”,在位置稍高一些的桥眉上。不知它们是想聆听久违的摇橹声,还是在静候纤夫的号子声,抑或是想窥听小船与河水窃窃私语的声音呢……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司马 高桥 桥顶 运河 石拱桥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