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走近梅花馆

2015年07月29日 09:01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乐忆英

乌镇中市观前街(原修真观西端)有一幢深宅大院,三进五间,甚为轩昂,坐北朝南,沿街并排五间楼房,楼后是萧墙和门坊。两棣一分为二,西侧为镌雕精细之三间楼厅,十分豪华,向东由楼茧洞门进入,为两间楼房,庭前广植花木,人称“吴家厅”,故宅之西,萧家花园之背,有一小而雅的园林建筑,人称“梅花馆”。

在我的想象中,梅花馆一定是遍植梅花,一入冬,凌寒傲雪,梅花绽放。直至查了资料后才知道,其实梅花馆面积并不大,但构筑得既精致又典雅,园中还有一阁(不是亭子),四面有窗,墙边筑有石台,上面种牡丹、芍药等等,梅花也肯定是有几枝的,“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悦目两三枝”,文士爱梅品梅,是因为梅花的孤傲风骨和高洁品格,正如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为什么要取梅花馆呢?原来是有渊源的。

老底子的吴家厅、梅花馆,在乌镇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吴氏家族,这是一个普通而又不凡的家族,它的祖居地是桐乡洲泉,祖辈们如吴尚伦、吴之振、吴之屏、吴尔埙、吴震方等等,或为官、或著书立业、或精于书画,可谓人才济济,在《桐乡县志》中,留名者甚多。

从洲泉迁往乌镇定居,则是吴氏廿一世吴行简(1728-1800),乾隆四十九年(1784)始迁乌镇。由清咸丰拔贡、候选直隶州判、廿三世孙吴学浚与子吴肖桐主纂合修的(永怀堂)《洲泉吴氏族谱》记载:凤苞:攸叙子,字羽彩,号诚斋,生于康熙四十一年二月廿五日,卒于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廿三,配姚氏,入县、府志《贤母传》,合葬于永安桥新阡。子五,纯嘏、行简、纯一、克谐、汝谐。

从族谱的序言及记载来看,洲泉吴氏相传源于西汉文帝时,有一姓吴名治平字延陵的廷尉曾为河南太守,政绩卓著,后南迁居于洲泉一带,其墓在镇东北之北道桥,历代地方史志均有明确记载,现尚存遗迹。由此可知吴氏子孙居此已逾两千年,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八百祇园千年吴宅,洲泉吴是千年吴。”洲泉祇园寺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八百年的祇园当在十四世纪初,也就是说此话在元代时即已流传。吴氏十八世吴秋槎,十九世吴中岳、吴攸叙,廿世吴凤苞生五子,即吴氏廿一世,迁乌镇的吴行简为老二,洲泉老宅的吴克谐排行第四。

吴行简的孙辈吴学浚所写的《先祖勉斋公行略》:“大父勉斋公,讳行简、字主敬,世居洲泉永怀堂。公亦为江西谢方伯启昆契重,贷银五万两。至青镇购屋开张质库,名曰广丰。五六年来颇顺手。以方伯急切归田,全将货银收遣。质库因之闭歇,幸所获余货,尚足起家。公遂从洲泉挈眷来居质库之东南宅,时在乾隆四十九年。此迁居青镇之权舆也。”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知道,吴行简因受谢启昆器重而贷银五万两,在青镇开“广丰号”质库(即典铺)。谢启昆(1737-1802),字良壁,号蕴山,江西西康人,他由科举入仕,历官编修、乡试主考、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职,成为当时政绩卓著、清正廉明的省级长官,著名学者、方志学家。五六年后,谢启昆萌生归田之意而收回贷银,幸所获余货,尚足起家,于是吴行简携家眷定居青镇(即今乌镇)。

族谱“卷四”之《宅墓志》,记载了吴氏(永怀堂)总支在清代以来的分堂之吴氏支族外迁情况:

“守愚堂,橙斋公(吴之振)宅,在石门(今崇福)西门内西横街第五进,濒河架木为桥,后门通街,直对五桂坊弄,中有橙斋书屋等胜迹。”

“永怀堂,念瞿公(吴中岳)与锡蕃公(弟吴攸叙)宅,在洲泉濑水桥北数十步,计有三进、共屋十余间,偏有补梅书屋”。

“愿学堂,自牧公(吴尔尧)宅。在石门(今崇福)保安桥南畔数十步,计有四进,共屋十余间……”

“山草堂,香竺公(吴文照)宅。在嘉兴北门内,天宁寺背,前通乾枯弄、后通平街弄,跨河有七进、共屋四十余间,有听秋馆……”

“留馀堂,勉斋公(吴行简)宅,在青镇修真观西壁。计有三进,其屋十余间。同治三年毁于兵燹,越一年(1878),桐村(吴学浚)复构厅堂,光绪十八年壬辰岁(1892),落成前后”。堂成,廿四世孙吴崧森麓泉老人有贺诗写道:“乱里睽违已四年,青溪何幸至洲泉。竹林杯酒深相契,灯火留题未许眠。初骇故园罹浩劫,旋闻新筑应奎躔。英雄一蹶终能起,愧我秋风守败椽。”最后一句点明了洲泉吴氏永怀堂一脉仍在洲泉恪守老家基业。

吴克谐(1735—1812),清代著名书画家,字夔庵,号南泉老人。自幼喜欢绘画,每见灶头、庙墙、画册,辄临摹描画,勤学苦练,从不间歇。山水画取法名家王翚,刻意摹仿,人难辨其真伪。三十岁以后,跟人去官衙学做“幕宾”,在抄写公文中练得一手好字,因蔫入中丞谢启昆处为幕吏,谢曾牵累于官场巨案,后赖吴四处奔走而脱身,两人遂为莫逆之交。

吴克谐在洲泉南泉村建有众多的室斋馆轩,《宅墓志》有载:“树滋堂,蘷庵公宅,在洲泉南泉村姚家汇角。有南泉书屋、秋水轩,东偏二十八砚斋、梅花阁;西偏朴斋、春雨轩。水村公(即吴廷镛,吴克谐次子),又拓其地,凿地叠石。今唯存南泉书屋与浴鸥池馆耳。”著作有《自辩成案》十二卷、《南泉诗草》等。

吴克谐的诗《题南泉书屋壁》:“幕府青袍感发苍,言归村落起茅堂。清泉绕屋琴书润,曲水临轩翰墨香。阁有梅花春孕雪,庭余老朴夜凝霜。斋头古砚藏盈百,妙选无过廿八方。”吴克谐喜欢梅花,在洲泉老宅筑有梅花阁,其《梅花小影记》云:“余性于花木无不爱,而尤酷于梅居赏。自念人生有田一区、屋一厘,种梅数十、木构小阁,名之梅花阁,以终老于其上,亦野人之至乐矣。年二十,手作印曰:‘梅花阁主人’,以自寿自最(醉)也。”而迁居乌镇的吴行简的孙子吴学浚则修筑了梅花馆,并有诗集《梅花馆诗存》。

吴克谐次子吴廷镛,号水村,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举人。画承家学,善画山水。咸丰初参与石门知县耿显亭主撰《石门县志》。吴克谐女吴玖(1767-1815),字琴兮,亦善画,作诗甚工,曾于一幅灵芝、百合、白梅、茶、松的《福寿图》上题写“艳不因春去,得能拒岁寒”,可想见她的人品。

吴行简在乌镇开“广丰号”质库,勤劳节俭,诚信发家,独立门户,置产营宅,也关心镇上的人事。乾隆五十二年(1787),镇绅沈启震倡建北栅分水书院,有个学生程同文在分水书院读书,程同文四岁丧父(程尚贽)后由嗣母汪铃教读,思虑敏捷,人称“神童”。汪铃,字月珠,晚号求安老人,桐乡汪文柏孙女,自幼读书,明大义,兼娴吟咏。十七出嫁,二十一丧夫,遗二女,皆能诗(龚肇智《嘉兴明清望族疏证》)。程同文某日戏题于书桌:“胸中无所不有,一事未能到手。儒林名宦山林,待我四十年后。”程同文为募建徽籍人客死停厝的新安义院殡房之所与公葬地,而颇受镇上名流赞赏,遂由吴行简为媒,嫁侄女吴玖为其继室,时程同文一贫如洗(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二《程京丞》)。程同文募建的新安义院在乌镇西栅外通湖桥西,有殡房四十余间,公葬地两处,这是乌镇历史上建立较早的会馆公所之一。

《先祖勉斋公行略》中也说到此事:“公季弟南泉公(吴克谐)游幕于外,长女玖华(即吴玖)工吟咏、善书画,称一邑闺秀。年已及笄,未择佳偶。南泉公托公相攸,适桐邑茂才程春庐先生,名同文,甫断弦。公观其募建新安义院启大称赏,决为庙堂,遂以侄女玖华妻之,时先生一赤贫士也。不数年,(乾隆)南巡,召试第一,名满天下,官至顺天府府尹。时人称公识英雄于未遇,是只(指鸟有慧)眼焉”。

吴克谐及其子女均有画名,如果说吴克谐一门三俊(吴克谐、吴廷镛、吴玖),那么他的二哥吴行简则是一门三代拔贡(吴学浚、吴肖桐、吴斯盛)。

吴行简经商之余好读书,著作有《古遗诗草》,他富而思仕,勉力课读子弟发愤图强。吴行简有六个儿子,二子吴廷铨居质库南宅,六子吴廷镳(1770-1836)居质库东宅,吴廷镳为国学生,授例晋布政使理向。

吴廷镳之子吴氏廿三世吴学浚(1826-1892),字希范,号桐村,十三岁就傅读书,道光廿二年(1842)邑生,序旋食饩,亦渐有声。咸丰初,在梅花馆倡导并践行张杨园的理学思想,与严鈖、卢景昌、丁翔高、丁耆洛等结“竹社”十年,严鈖在《忆同社诸子》诗中称吴(桐村学浚)质性诚悫,而十分敬仰。同治四年(1865),吴学浚补行咸丰辛酉拔贡,候选直隶州判。考取清八旗官学汉学教习,因淡泊名利一游燕京旋南归。构筑梅花馆并著有《梅花馆诗存》。生平私淑杨园布衣,躬行履践,为乌青两镇做了许多善事,如重修索度祠、同治四年(1865)集资重修修真观、参与分水墩及寿圣塔的战后重建计划、同治十年(1871)筹资重修圣塔张仙祠、光绪廿年(1894)倡仪的“存仁堂”为乌镇寄顿棺木提供了“善堂”和“殡房”、清末民初捐举办掩埋会局以帮助“义葬”无力葬其亲而委之火的领贫困人家等等。晚年,吴学浚与子吴肖桐潜心合修《洲泉吴氏族谱》。

吴肖桐(又名少桐)生于道光廿八年(1848),字宝卿(宝清),考中秀才,且名居前列,得授拔贡,肖桐继续经营梅花馆,又加修饰,蛎壳窗换玻璃窗,摆设讲究,窗明几净,前庭四季开花,更有梅花数枝清雅幽香。

吴肖桐不尚利禄,淡泊功名,以创办家乡教育事业为已任。食廪后,开馆授徒,教育有方,名噪一时。名儒卢学溥(鉴泉),沈听蕉(茅盾的国文老师)和民国时期新闻界的名人严独鹤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茅盾童年时亦曾在其私塾中启蒙,后进立志小学就读。光绪廿八年(1902),吴肖桐应中西学堂创始人沈和甫之聘出任首任校长,众望所归,群贤毕集,革故鼎新,成绩斐然。孔令境、丁士源等辈即自该校起步(徐家堤《乌镇掌故》)。

民国十三年(1924),以吴肖桐(时年七十六岁)为首邀集顾润源(字润生)、杨圣荣、张锡康(字子珊)、潘振伦(字彝斋)、尹恭佑(字殿华)、吴维祥(字补生)、杨芳(字香臣)、朱乃荣(字鸿乔)共九人,均为乌镇宿儒,成立九老会(明宣德年间,会稽人漏瑜和凤阳人唐其谅流寓乌镇,邀请镇人赵义、吴焕、赵歧、孙孟吉、水宗达、壶敏、钱郁作文人之会,因九人俱已年过八十,其中赵义与吴焕已过九十,故称“九老会”。)吴肖桐为之作《九老会序》云:“……应天上之寿星,增壶中之岁月,四时有花相约,而会一时之乐,不醉无归。依次轮流,循环勿替……乐天知命,勉为无过之民;适性怡情,聊当率真之会……”可见当年文人之高雅性趣。吴肖桐诗文、书法为一时之冠,时人以得他的手迹而以为荣,著述甚丰,可惜已散佚殆尽。九老会约定每年举行四次活动,分春夏秋冬,内容有游访胜迹,饮酒怡情,作诗唱和,共历时九年,举行了三十六次诗会,一九三二年停止活动,诗作曾汇编成集。

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儒林盛事集》,崇德吴宝清肖桐丙寅重游泮水,儒林多有贺诗,门人桐乡张炽昌铸贤编成此书。丙寅重九何肇基题写书名。首页为“吴肖桐先生照片”,吴维善署耑。嘉兴钱骏祥七十九岁题诗《肖桐先生重游泮水小像》。吴宝清肖桐《丙寅重游泮水感赋》。贺诗作者有金止祥、夏辛铭、丁士源、徐承颐、庄一拂、朱辛彝、沈和甫、卢学溥、徐冠南、徐晓霞、徐晴梅、张锡康、张心抚等等一百五十余人,几乎汇集了当时桐乡、崇德两县的所有名士缙绅。

吴肖桐与父亲吴学浚一样,凡有善举,唯恐落于人后。他首倡方便平民厝柩之“存仁堂”。民国十五年(1926),吴肖桐与镇绅徐棠发起成立安老会,救助抚养贫困孤寡老人。民国十七年(1928),他又集资重建了宋代简斋读书处“平舍三间”,恢复了陈与义、洪智大师、叶天经处士的“三友亭”,还修葺了清代文学家、诗人舒位墓冢并重立碑石题字。后又修葺分水墩旁之三元阁,重修古迹芙蓉浦等等。吴肖桐关心两镇文物,注重民生,捐助慈善事业,因而深受里人景仰。

民国廿四年(1935),吴肖桐病逝于乌镇,享年八十七岁。他的丧事极为隆重,仪杖行经植材小学时,校长潘尔昌率全校师生出校,列队路祭,以彰其功绩。受业于吴肖桐的沈濬昌(号耆洛,光绪十九年癸巳恩科举人)为之写讣文。民国《乌青镇志》载:吴肖桐墓在乌镇南乡,北沙村梧桐桥。

吴肖桐生有四子,在其熏陶下均有所成。长子吴斯盛(吴氏廿五世),为光绪丁酉拔贡,曾为七品小京官,伴随慈禧和光绪。次子吴斯来,字中薇,石门附贡,出任无锡县高桥司巡检,清末民初进苏州政法学堂学习。民国廿一年(1932)在北京财政部工作,次年返回乌镇应卢学溥之请襄助家乡纂修《乌青镇志》主持采录、史书、信札、文牍工作,历时三年。三子吴斯美,字镜芙,石门附生,上海震旦学院预科和京师大学预科毕业,民国三年(1914)进北京外交部通商司榷算科任职,民国廿一年(1932)出任印尼棉兰领事。次年,回外交部。在回乌镇探亲时,见宅东宋代修真观殿墙欹,遂捐资重修,与祖父吴学浚同治间重修修真观的善举一并传为美谈,均入传民国《乌青镇志》。一九六二年,经文化部长茅盾举荐,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四子吴斯仁曾在蚌埠中国银行任行长。

吴氏后裔“志”字辈廿六世、“孝”字辈廿七世、“友”字辈廿八世、“传”字辈廿九世,如今散居于美国、加拿大、东南亚各国和北京、上海、重庆、天津、西安、台湾等地。更有三四十户之多,数百人之众。在台湾和美国“志”字辈年长者已过九旬。他们多人多次回乌镇寻根问祖。

抗战时期,沈昌均曾在梅花馆办过“莘莘学塾”,后改为“乌青中学”迁去南栅适园。解放初的吴家厅及梅花馆完好无损,但吴氏后辈均创业在外,故吴家厅成了一座空巢,先后作为镇居委会、纸线厂等用房,梅花馆曾作过乌镇广播站用房,一九八九年,吴家厅及梅花馆被拆除,改建乌镇农业银行,吴家厅以及梅花馆这座乌镇经典景观、清代古建筑、书香门第世家终于被毁于一旦。历史进入了一九九九年,乌镇搞旅游开发,建了才十年的农业银行又被拆除,重建修真观及乌镇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夏同善翰林第”。

夏同善(1830-1880),字舜东,号子松,浙江仁和(今杭州余杭)人,夏幼年丧母,父夏建寅续娶乌镇萧氏,同善事之如生母。萧家系徽商殷户,自杭州迁乌镇。夏同善少小酷爱读书,而表兄萧仪斌(举人)藏书甚丰,夏同善竟遍阅所藏,咸丰五年(1855)中举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及第、点翰林。

萧家厅(萧家花园)及一墙之隔的吴家厅(梅花馆)都曾载入民国《乌青镇志》。确实,有些事是后人不能忘记的,民国《乌青镇志》“寓贤”卷中,有萧南金(萧仪斌祖父)小传:“字德斋,歙县人,从父至杭贸,迁于青镇,遂家焉。乾隆五十年,以旱荒出金倡捐,全活甚众。嘉庆九年,又以水涝设厂施粥。子谦,复助金以襄其事,里人多称其盛德。”可见在乾隆、嘉庆年间萧家曾为镇人做过几次善事,而同治四年(1865),严辰与孝廉萧仪斌创办立志书院,四年而馆舍成,严、萧两人分任正副山长。

如今,吴家厅已经消失,梅花馆亦圮,而梅花馆主的气息,依旧在《梅花馆诗抄》泛黄的纸页上弥久不散,从吴行简、吴廷镳、吴肖桐到吴斯盛,这个名儒世家留下了一门三代拔贡、一门四代诗人的佳话。

梅花馆故地变成了夏同善“翰林府第”的一部分,而隔壁重建后的修真观游人如梭。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虽然吴氏两代人的善举成为佳话而早已载入史籍,但二〇〇〇年重建修真观的碑记却对吴氏善举只字不提,这未免有些不公。故在文末再书一笔:这座于宋咸平元年(998)由道士张洞明创建,元季兵毁,明洪武间修,天顺间住持邱玉岩重建,以后又有多次修葺的记录: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在乌镇与清军搏杀,修真观又遭毁坏,仅存东偏两殿;同治四年(1865),吴学浚集资重建大殿、山门、戏台、玉皇阁和旁月楼等,并增设瘟元帅殿,顿复旧观;光绪十一年(1885),又于前殿东侧建财神殿和城隍殿,费用由布业捐助;民国廿二年(1933),吴学浚的孙子吴斯美捐资重修……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梅花 乌镇 克谐 乾隆 乌青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