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从陈家浜到北港河

2015年07月29日 09:00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陈永治

  我小时候,家里后门出去就是陈家浜。那条浜长不足百米,还算开阔,东通大麻镇市河,北去百余米便是京杭大运河。我家位于河浜中段,浜底还有几户人家,有姓陈的,不知浜名是否因此而来?

  我家每天淘米,洗涤,担水,全都在这条浜里。夏天的清晨,我们都下河洗脸,水凉凉的,清澈见底,那叫一个爽快舒适!我至今仍留有深刻的印象。

  我家屋后有棵大樟树,枝繁叶茂,浓荫蔽日,覆盖了正对着后门的河埠和半条河面。下雨了,我就唱开了:“落雨了,王家娘娘淘米了——”妈妈抬头看看天色,赶紧拿起淘箩量米下河,我也连忙跟去钓鱼,那游上来抢米泔水吃的鱼最好钓。有了大樟树的遮蔽,河埠便淋不到雨。在周围溅满雨点的环境中,独独这块平静的河面可以从容地淘米钓鱼,很觉得有趣。我有时也拿只竹篮沉进河里,在水面上撒一些饵,等小鱼游来觅食时,便迅速拎起篮子,就能抓到更多活蹦乱跳的小鱼儿,倒在桶里看它们乱游乱撞,也非常开心。在河埠石阶边摸螺蛳容易,捉小虾可难,往往一抓一个空,却别有情趣,同样让人乐此不疲。不过,在边上总有大人看着,怕我掉下河去不放心,陈家浜可深着呢!也因此,我想学游泳的心愿都未实现,因为父母不让随便下水,偶尔“开恩”也只是搬块门板让我趴着飘荡,父亲还要在河埠监督。过分小心的结果,使我连“狗爬式”都未学会。一个河边长大的孩子却不会游泳,我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惭愧。

  随着年龄增长,我和陈家浜相处的时间越来越短。我十三岁离家去杭州读书,只有暑假在后门口看书做作业时,才守着河浜做伴,阴凉舒适,是我的消夏之地。之后,我就一直在外为生活奔忙,一年中也没几天能见到这条“母亲河”。

  过了许多许多年以后,陈家浜被填平了。那条带给我儿时欢乐的河浜,从此只能留在我的记忆里了。

  退休后,从工作地洲泉镇迁徙到桐乡北港河畔居住,迄今已十余年。我家住三楼,从后窗口望去,蓝天下开阔的北港河面,崭新而又整齐的石邦岸,以及两岸的树木花草等尽收眼底。傍晚,常去河边,任河面凉风吹拂,一天的疲劳尽消。前年,我年逾九旬的双亲也从老家迁居到北港河畔安居。我给父母买的一间小套也濒临河边,与我家相距仅百余米,可谓盈盈一水间。两年来,二老渐渐习惯了新的居住环境。

  从电梯间的后阳台远眺,北港河犹如桐城的一条腰带,碧水清清,两岸高楼林立,河边的微型公园连绵不断;近观大树广场就在脚下,彼岸滨河广场的电视大屏幕清晰可见。下去走走,在大树广场看到只剩半张树皮的古树花满枝头,二老视为祥瑞;转过北港桥,在滨河广场看人们跳健身舞的欢乐场景,老人的心情也随之更加愉悦。这市中心河边的新家,闹中取静,能在此颐养天年,实拜近年环境整治所赐之福。

  从陈家浜到北港河,我家就在水边住。

  □编者语:欢迎来稿,欢迎有趣味有观点有真意之文字。来稿请注明投稿“梧桐树”。E-mail:jxzhm0707@163.com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北港 我家 河边 就在 广场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