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董家大棚春茭亩产首破万元

2015年07月27日 07:17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记者 张芬娟 通讯员 姚良洪

  今年,龙翔街道董家大棚春茭丰产丰收,茭农们个个乐得合不拢嘴。据龙翔街道工作人员抽样调查显示,董家茭白基地内2500亩大棚春季茭白平均单产2467公斤,平均产值达到了10096元/亩,创历史新高,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达2524万元。

  为何今年平均亩产能破万元?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永根解释道:“今年上半年的温度适宜,雨水较多,适合茭白生长,而雨水多的另一方面则是导致其他蔬菜的减产减收,这样一来,茭白的生意就更好了。当然,最重要的是技术,通过这些年的技术积累和总结,茭农们都掌握了一套标准化的大棚茭白管理技术,使得茭白的亩均产出提高了。”

  “种茭白的门道很多,不会种的人,可能一斤都收不上来。”张永根是当地第一个种大棚茭白的农户,那还是1987年的时候,他建了两个大棚。“当年很单纯,感觉大棚嘛,只要温度高,茭白就能长得好,谁知道根本不是这样的。”那年,张永根的大棚里,有些茭白根本就没有长出来。和张永根一样,茭白大户沈建明有过一次5亩半的茭白地一个茭白都没长出来的经历。类似的事情,龙翔街道的茭农们多多少少都遇到过。在或大或小的损失中,茭农们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主动进行技术交流,总结规律。

  农科院、农经局、水生植物协会等单位的专家也都来为农民们进行技术培训,开展座谈交流,并总结大棚茭白的种植标准。在一年年、一次次的总结中,形成了一个董家大棚茭白种植的标准,合作社还把灌多少水、施多少肥、何时通风、如何防病等技术制作成了一张栽培技术模式图,这张图现在挂在合作社会议室的墙上,不仅本地茭农烂熟于心,外地茭农也都来学习取经。

  “茭白种得好不好,价格差很多,品质不好的,几毛钱一斤都没人要。我们这里有3000多农户种茭白,有不少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因此要把技术标准制定出来,让大家都掌握,不然,种不好的。”张永根说,董家大棚春茭白总结出了好几个规律。

  首先,要控制好水,当茭白还是小苗时,水深在5至10厘米即可,太深或太浅都会影响茭白生长的温度。如果水太浅,晚上保温效果就差,如果水太深,白天阳光很难把水温提上来。到了采摘茭白时,茭白的半支要在水上,半支在水下,如果茭白全部淹在水里,会被水闷死,如果露出水面太多,又容易长老。

  其次,大棚要适时通风,不仅晴天要通风,长期的阴雨天气也要通风,否则,大棚里的水蒸气太多,茭白容易长烂、生病。

  再有,冷空气来了不能施肥,因为一旦施肥就需要通风3至4天,如果不通风,肥料里的尿素产生的氨气会把茭白苗烧死,但是冷空气来了是不能通风的,大棚温度肯定会低。

  这些都是大方向的技术标准,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精细管理的窍门。茭农们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精心管理,今年,大家还尝试了使用叶面肥,把肥料打在茭白的叶片上,既减少了肥料的用量,还提高了肥料的吸收率,从而提高了茭白的产量。

  亩均产出高的同时,今年合作社的收购价格也提高了,每公斤最高达到6元4角,去年的最高价才5元6角。“今年,茭白供不应求啊!”张永根笑着说,今年70%的春季茭白销往上海市场,上午采摘,下午就到上海的菜市场了,很新鲜,所以很受上海市民欢迎,董家大棚的茭白占到了上海茭白市场的80%。今年,还有10%的茭白销往江苏市场,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大棚 茭白 通风 总结 合作社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